[发明专利]一种尿酸转运体1抑制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506171.0 申请日: 2016-06-29
公开(公告)号: CN107540619B 公开(公告)日: 2019-08-16
发明(设计)人: 赵桂龙;刘长鹰;刘钰强;陈会慧;李玉荃;张海枝;谢亚非;吴景卫;刘巍;徐为人;邹美香;汤立达 申请(专利权)人: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7D249/12 分类号: C07D249/12;C07C25/22;C07C331/24;C07C337/06
代理公司: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代理人: 李渤;郭广迅
地址: 300193 *** 国省代码: 天津;1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尿酸 转运 抑制剂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提供一种如下式ZXS‑BR所示的URAT1抑制剂2‑((5‑溴‑4‑((4‑溴萘‑1‑基)甲基)‑4H‑1,2,4‑三唑‑3‑基)硫代)乙酸的制备方法,其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成本低、易操作、易于质量控制和适合工业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具有治疗作用的尿酸转运体1(URAT1)抑制剂2-((5-溴-4-((4-溴萘-1-基)甲基)-4H-1,2,4-三唑-3-基)硫代)乙酸(ZXS-BR)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痛风是由于尿酸单钠盐(MSU)在关节及其周边组织沉淀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周期性的关节红肿和疼痛,不加治疗的话会引起关节变形和肾结石,甚至肾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高尿酸血症是引发痛风的前提,它是指血尿酸(SUA)浓度超过尿酸在生理条件下(pH7.4,温度37℃)体液中的溶解度极限(6.8mg/dL,404μmol/L)的一种疾病状态。在生理pH下,98%的尿酸是以离子的状态存在,由于细胞外Na+的浓度很高,因此尿酸在人体内主要是以尿酸单钠盐的形式存在。由于进化原因(尿酸酶缺失),尿酸在人体内是嘌呤类代谢的最终产物,代谢产生的尿酸约有三分之一是通过胃肠道排泄,其余的三分之二通过肾脏排泄。造成高尿酸血症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尿酸产生太多,二是肾脏排泄尿酸太少,在高尿酸血症病人中约有10%是尿酸产生太多,90%为肾脏排泄尿酸太少。持续的高尿酸血症可能会引发痛风。在欧美国家,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约为20-30%,痛风的发病率约为3%左右;在中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约为10%,痛风的发病率约为1%左右。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都在持续上升。

当前,用于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分四种:第一种是可以控制急性痛风发作症状的消炎镇痛药物,如秋水仙碱、甾体抗炎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物;第二种是可以治疗慢性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抑制尿酸产生的药物,主要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OI),如别嘌呤醇、非布司他和托匹司他;第三种是可以治疗慢性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主要是尿酸转运体1(urate-anion exchanger 1,URAT1))抑制剂,如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隆以及刚上市的lesinurad。一些本来用于其他适应症的具有特殊结构的药物,也具有排尿酸作用,如用于治疗高血压的氯沙坦和用于治疗高血脂的阿托伐 他汀;第四类是尿酸酶,可以用于治疗使用传统治疗无效的慢性痛风或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时,可以用于降低血尿酸。

现有的痛风治疗药物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很严重,例如用于控制急性痛风发作的秋水仙碱,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呕吐、腹痛性痉挛,并且这些也是毒性的第一指征,治疗有效剂量与其引起胃肠道症状的剂量相近,副作用发生率极高(有时是100%),直到2009年才被FDA批准在美国使用;其他控制急性痛风发作的抗炎镇痛药物只能控制症状,不能减缓或者治疗痛风本身;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临床响应率很低,大部分有效率仅在40%-60%左右;另外,别嘌呤醇有严重的过敏反应,有时过敏反应是致命的;传统尿酸排泄药物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隆问题也很多,丙磺舒作用较弱,选择性不强(URAT1、OAT1、OAT3、OAT4抑制强度差不多),苯磺唑酮和苯溴马隆副作用很大(前者抑制血小板和骨髓,后者具有肝毒性),在美国没有销售,苯溴马隆于2003年在欧洲也撤市,现在仅在少数国家使用;新批准的lesinurad的缺点是药效弱,使用剂量大(200mg),使用剂量与副作用剂量很近(400mg即有明显的肾结石,且肾衰竭相比200mg增加明显);尿酸酶缺点是使用时人体内会产生抗体(约有25%的病人会产生抗体),导致其有效率不高(约50%)、长期使用药效下降以及输液反应。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临床价值。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061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