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久性排水沥青路面用抗飞散材料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34413.7 | 申请日: | 2016-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64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亮;曹东伟;张艳君;张海燕;许斌;刘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5/00 | 分类号: | C08L95/00;C08L63/00;C08L75/04;C08L33/00;C08K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久性 排水 沥青路面 飞散 材料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耐久性排水沥青路面用抗飞散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水性高分子乳液1份、改性乳化沥青20~50份、水1~3份、细砂0~15份;
所述水性高分子乳液包括水性环氧树脂乳液、水性聚氨酯乳液或水性丙烯酸乳液;
所述改性乳化沥青为快裂型阳离子乳化沥青,其固含量不少于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久性排水沥青路面用抗飞散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由水性环氧树脂、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以重量比1:1~2混合而得;
所述水性环氧树脂为水溶性环氧树脂或标准液体环氧树脂,其固含量为50%~100%;
所述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选自脂肪族多胺、脂环族多胺、聚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其固含量为30%~7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久性排水沥青路面用抗飞散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环氧树脂为固含量为70%~80%、环氧值为0.40~0.50的水溶性环氧树脂;
所述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选自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或四乙烯五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其固含量为30%~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久性排水沥青路面用抗飞散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聚氨酯乳液为水性聚氨酯的乳化液或分散液,其固含量为30-70%;
所述水性丙烯酸树脂为水性丙烯酸树脂的乳化液或分散液,其固含量为30-7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久性排水沥青路面用抗飞散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乳化沥青选自SBR、SBS或EVA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久性排水沥青路面用抗飞散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细砂为40~100目的河沙、机制砂、石英砂或金刚砂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久性排水沥青路面用抗飞散材料,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水性高分子乳液1份、改性乳化沥青30~40份、水1~2份、细砂0~8份;
所述水性高分子乳液为水性环氧树脂乳液、水性聚氨酯乳液或水性丙烯酸乳液;
所述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由水性环氧树脂、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以重量比1:1~1.5混合而得;所述水性环氧树脂为固含量为70%~80%、环氧值为0.40~0.50的水溶性环氧树脂;所述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选自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或四乙烯五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其固含量为30%-50%;
所述水性聚氨酯乳液为水性聚氨酯的乳化液或分散液,其固含量为30-60%;
所述水性丙烯酸树脂为水性丙烯酸树脂的乳化液或分散液,其固含量为30-60%;
所述改性乳化沥青选自SBR、SBS、EVA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细砂为50~80目的河沙、机制砂、石英砂或金刚砂的一种。
8.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抗飞散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常温条件下将水性环氧树脂与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混合,并搅拌5min~50min至充分均匀,得到水性环氧树脂乳液;
(2)将水加入步骤(1)得到的水性环氧树脂乳液,搅拌5min~50min至充分均匀;
(3)将改性乳化沥青加入步骤(2)得到的水与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混合物中,搅拌5min~50min至充分均匀;
(4)施工前,将细砂加入步骤(3)得到混合液中,搅拌10min~30min至充分均匀,即可施工应用。
9.一种耐久性排水沥青路面用抗飞散材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步骤准备抗飞散材料;
(2)在新建排水沥青路面施工结束48h内将制备抗飞散材料进行洒布,洒布量为0.2kg/m2~0.6kg/m2;
(3)材料洒布后自然养生12h。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飞散材料洒布温度不低于10℃。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飞散材料采用智能型洒布车、小型洒布机以及专用含砂材料洒布机进行洒布施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3441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