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扭转减震器、传动轴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48309.3 | 申请日: | 2016-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6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尚一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121 | 分类号: | F16F15/121;F16F1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桑传标;陈庆超 |
地址: | 1022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扭转 减震器 传动轴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扭转减震器、传动轴和车辆,该扭转减震器包括管状骨架,设置在所述管状骨架内部的阻尼轴芯,所述扭转减震器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管状骨架和所述阻尼轴芯之间的多个弹性部,该多个弹性部沿所述阻尼轴芯的外表面间隔设置,且所述多个弹性部的位于所述扭转减震器端部的轴向投影沿周向间隔布设。这样,既可以保证阻尼轴芯相对于管状骨架正常扭动,又可以减少弹性部与管状骨架和阻尼轴芯之间的摩擦,进而减少弹性部的摩擦损耗,削弱对弹性部的热影响。另外,弹性部之间的空隙提供了弹性部的变形空间,防止弹性部没有变形空间被迫发生塑性变形或者破坏,从而提高了弹性部的耐久性,进而延长扭转减震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震降噪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扭转减震器,包括该扭转减震器的传动轴以及包括该扭转减震器的车辆。
背景技术
由发动机传到汽车传动系统中的转矩是周期性地不断变化的,因此使传动系统产生扭转振动,在发动机某段转速区间可能发生振动频率和传动系统固有频率相近或重合的情况,就将发生共振,不但对传动系统中零件的寿命有很大影响,有些振动还会传递给车身,产生整车的振动,或者以低频噪声的形式传递给舱内驾驶员和乘客,严重影响驾乘感受。此外,随着乘用类汽车日益普及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整车在行驶过程中的一些低频噪声日益敏感,对消除这些噪声的呼声日益增高。
目前解决动力传动系统共振的方法主要有:增加广角离合器、匹配双质量飞轮或增加扭转减振器。
由于广角离合器和双质量飞轮开发成本高,周期长,对装配空间和周边件要求都很苛刻,所以一般各个主机厂都谨慎采用。
其中,扭转减振器主要由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等组成。弹性元件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传动系的扭转刚度,从而降低传动系扭转系统的固有频率,改变系统的固有振型,达到避开由发动机激励引起的共振;阻尼元件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地耗散振动能量。
扭转减振器目前主流的设计思路是:高频扭转振动采用内置式,低频扭转振动采用外置式。
近期,外置扭转减振器由于结构简单,成本适中,已在一些车型上批量应用,但外置扭转减振器往往体积过大、总装线需额外增加装配工艺,有些车型还需将扭转减振器与传动轴总成动平衡,额外又增加了不少成本;此外,外置扭转减振器由于直接裸露,容易受泥水侵蚀,对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防腐和抗老化要求比较高,直接影响扭转减振器的寿命。
以上问题,内置式扭转减振器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但目前内置式主要用于处理高频共振问题;若内置式用来处理低频问题,对弹性元件(内置式主要为橡胶)的耐久性又是严峻的考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扭转减震器,该扭转减震器可以消除或削弱因传动系统低频共振引起的噪声,且可以保证扭转减震器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传动轴,该传动轴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扭转减震器。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发明提供的传动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扭转减震器,该扭转减震器包括用于安装到轴管内部的管状骨架,设置在所述管状骨架内部的阻尼轴芯,其中,所述扭转减震器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管状骨架和所述阻尼轴芯之间的多个弹性部,该多个弹性部沿所述阻尼轴芯的外表面间隔设置,且所述多个弹性部的位于所述扭转减震器端部的轴向投影沿周向间隔布设。
可选地,所述多个弹性部均沿同一周向间隔布设,且所述扭转减震器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阻尼轴芯的径向摆动幅度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为连接在所述管状骨架的内表面的弹性件,该弹性件朝向所述阻尼轴芯凸出且与所述阻尼轴芯之间具有间隙。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具有多个,且每个所述限位部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弹性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弹性部至少位于所述管状骨架内表面的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483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