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性钙铝石型化合物粉末的制造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637803.7 申请日: 2013-08-20
公开(公告)号: CN106277000B 公开(公告)日: 2019-01-22
发明(设计)人: 细野秀雄;原亨和;井上泰德;北野政明;林文隆;横山寿治;松石聪;户田喜丈 申请(专利权)人: 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工业大学;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主分类号: C01F7/16 分类号: C01F7/16;C01C1/04;B01J23/02;B01J23/58;B01J35/10;B01J37/02;B01J37/04;B01J37/08;B01J37/10;B01J37/16;B01J37/18;B01J37/34
代理公司: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6 代理人: 刘淼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钙铝石型化合物 导电性 前体粉末 还原剂 活化 非活性气体气氛 电子注入电极 热电转换材料 氧化剂 电子发射器 化合物粉末 电子注入 发电材料 还原处理 加热脱水 水热处理 原料粉末 导电体 混合物 热电子 有机EL 催化剂 传导 加热 制造 应用
【说明书】:

人们期待着将导电性钙铝石型化合物应用于冷电子发射器、导电体、有机EL电子注入电极、热电转换材料、热电子发电材料、还原剂、氧化剂、催化剂等中。如果获得比表面积大的导电性钙铝石型化合物,则各用途的有用性会显著变高。通过利用如下工序而制造传导电子浓度为1015cm‑3以上并且比表面积为5m2g‑1以上的导电性钙铝石型化合物粉末:(1)将原料粉末和水的混合物进行水热处理而形成前体粉末的工序;(2)将前述前体粉末进行加热脱水而形成钙铝石型化合物粉末的工序;(3)将化合物粉末在非活性气体气氛或真空中加热而形成活化了的钙铝石型化合物粉末的工序;(4)将前述活化了的钙铝石型化合物粉末与还原剂混合,通过还原处理而将电子注入钙铝石型化合物的工序。

本发明是2013年8月20日申请的发明名称为“导电性钙铝石型化合物粉末的制造方法”的第201380044557.9号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电性钙铝石化合物粉末的制造方法,该导电性钙铝石化合物粉末可用于具有电传导性的电子材料、催化剂材料等中,其比表面积大。

背景技术

在以CaO、Al2O3、SiO2为构成成分的铝硅酸钙中,存在有矿物名称为钙铝石(mayenite)的物质,将具有与其结晶为同型的晶体结构的化合物称为“钙铝石型化合物”。已知有如下报告,钙铝石型化合物具有12CaO·7Al2O3(以下记作“C12A7”)这样的代表组成,C12A7结晶具有如下的特异的晶体结构:包含2分子的晶胞中存在的66个氧离子之中的2个氧离子以“游离氧”的方式包接于由结晶骨架形成的笼体内的空间中(非专利文献1)。

2003年以后,本发明人明确了钙铝石型化合物中所含的游离氧离子可被各种阴离子置换。特别是,在强的还原气氛下保持C12A7时,则可用电子将全部的游离氧离子置换。用电子将游离氧离子置换了的C12A7按照化学式可记作[Ca24Al28O64]4+(e-)4(以下记作“C12A7:e-”)。另外,将这样地电子置换了阴离子而得到的物质称为“电子化物(electride)”,电子化物具有显示良好的电子传导特性的特征(非专利文献2)。

本发明人发现了,利用如下的方法而获得具有1×1019cm-3以上的浓度的传导电子的C12A7:e-以及与C12A7为同型的化合物(专利文献1):(a)将C12A7的单晶、微粉末的等静压压制成型体(静水圧プレス成型体)在碱金属或碱土金属蒸气中在600~800℃下保持的方法、(b)将非活性离子进行离子注入于C12A7的薄膜的方法或者(c)将C12A7的微粉末的等静压压制成型体在还原气氛下熔融,从熔液直接固化的方法。

另外,本发明人对如下的发明进行了专利申请:将良好的导电性钙铝石型化合物的原料物质进行熔融,在低氧分压的气氛中保持之后进行冷却凝固的方法相关的发明(专利文献2),将原料粉末进行高温保持并且利用固相反应而烧结得到烧结物,将该烧结物进行粉碎,向粉碎得到的粉末、该粉末的压制成型体或者将该成型体于1200~1350℃烧结而得到的烧结体中加入碳、Al、Ti等还原剂,以600~1415℃进行热处理从而赋予导电性(即,游离氧离子与电子的置换)的方法相关的发明(专利文献3、4)。进一步,将C12A7单晶在钛金属(Ti)蒸气中进行退火,成功地获得显示出金属电传导性的C12A7:e-,对于其制法以及作为电子释出材料的其用途相关的发明进行了专利申请(专利文献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工业大学;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未经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工业大学;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378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