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孔隙型微米管结构催化储氢协同功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79451.1 | 申请日: | 2016-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919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赵明;陈睿;王宇;何广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B1/04 | 分类号: | C25B1/04;C25B11/06;H01M4/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265 | 代理人: | 高福勇 |
地址: | 1001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孔隙 微米 结构 催化 协同 功效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解水制备氢气催化和储氢材料领域,特别是一种孔隙型微米管结构催化储氢协同功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氢气的燃烧热值高,燃烧产物无污染,可循环利用,因而是最有潜力的新能源。
实现氢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的关键在于廉价而又高效的制氢技术和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的研发。通过电解水工业化生产制备氢气是大规模获得洁净、可持续能源氢燃料的有效手段,高效制氢电极催化材料和高效储氢材料的研究是氢燃料制备和储存技术得以突破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已研发的氢催化材料和储氢材料都局限于各自的氢制备领域和储氢技术领域,导致氢制备技术和储氢技术分离,难以实现氢制备和储存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从而制约了氢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孔隙型微米管结构催化储氢协同功效材料的制备方法,根据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催化储氢协同功效材料,是由石墨烯网络构建的微米管结构材料,具有中空结构,微米管壁具有连通孔隙,MoS2纳米颗粒固定于微米管壁石墨烯网络内。这种孔隙型微米管结构催化储氢协同功效材料既具有对电解水制备氢气的催化效应,也具有高效吸附储氢功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孔隙型微米管结构催化储氢协同功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按顺序进行的如下步骤:
步骤[1]石墨烯表面羧基和羟基基团改性;
步骤[2]石墨烯网状联接;
步骤[3]MoS2纳米颗粒在空间网状石墨烯上液相沉降固定及孔隙型微米管的搭建。
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
a1.石墨烯表面羧基基团改性:将石墨烯、分析纯的正已酸酐、邻苯二甲酸酐加入到乙烯乙二醇醚中,形成羧基改性液,超声波搅拌20-40分钟,在温度为30-70℃环境下恒温反应0.5-1.5小时,冷却至室温,过滤固相物质,用丙酮洗涤,在干燥箱中40-60℃下干燥8-12小时;
a2.石墨烯表面羟基基团改性:将石墨烯、分析纯的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钡和乙酸亚铁加入去离子水中,形成羟基改性液,超声波搅拌30-40分钟,在室温下反应1-1.5小时,过滤固相物质,用去离子水洗涤,在干燥箱中50-60℃下干燥10-13小时。
优选的,步骤a1中所述羧基改性液中石墨烯的浓度为60g/L-110g/L、正已酸酐的浓度为160mL/L-200mL/L、邻苯二甲酸酐的浓度为40g/L-60g/L。
优选的,步骤a2中羟基改性液中的石墨烯浓度为100g/L-130g/L、磷酸二氢钾浓度为20g/L-65g/L、氢氧化钡浓度为10g/L-20g/L、乙酸亚铁浓度为30g/L-45g/L。
所述步骤[2]具体为:
将表面羧基基团和羟基基团改性的石墨烯各100-120g、分析纯的三苯基磷-多卤代甲烷20-40g和二环已基碳二亚胺5-10g加入600-800mL的乙二醇单甲醚中,超声波搅拌5-7分钟,在室温下反应20-35分钟,过滤固相物质,用丙酮洗涤后再以去离子水清洗,在干燥箱中40-60℃下干燥16-18小时,得网状连接石墨烯。
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
b1.MoS2纳米颗粒在空间网状石墨烯上沉降固定:将网状联接石墨烯、MoS2纳米颗粒、氧化锌微米棒、分析纯的葡萄糖、钼酸钠和磷酸二氢铵加入去离子水形成沉降液;超声波搅拌1-1.5小时,待沉降液固体沉淀后,过滤得沉积物。
b2.孔隙型微米管的搭建:将上述沉积物放入电炉中加热至200-240℃保温2-3小时,使沉积物中石墨烯与氧化锌微米棒界面分离,然后将沉积物浸入质量浓度为15-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40-60分钟,将沉积物中的ZnO微米棒溶解去除;过滤后用去离子水洗涤,在干燥箱中40-60℃下烘干9-12小时。
优选的,步骤b1中所述沉降液中网状联接石墨烯的浓度为150g/L-170g/L、氧化锌微米棒的浓度为240g/L-280g/L、MoS2纳米颗粒的浓度为90g/L-130g/L、葡萄糖的浓度为1.5g/L-4g/L、钼酸钠的浓度为10g/L-20g/L、磷酸二氢铵的浓度为40g/L-50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工业大学,未经北方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794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