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23858.X | 申请日: | 2016-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699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全东华;单勇芝;金钢南;孟凡娜;张维林;张爱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万鑫(福建)精密薄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7/30 | 分类号: | B21B37/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12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间辊 锥度 板形控制 取向硅钢 楔形 辊型调整机构 辊形调整机构 取向硅钢板 板形调整 带钢边部 辊缝形状 有效平面 中间辊轴 轴向窜动 楔形板 板形 齿条 传动 对切 卷材 加工 | ||
1.一种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热轧原料对切后,分为A、B卷,A卷为轧机进料操作侧偏厚的板带,B卷为传动侧偏厚板带;
(2)将轧机上一中间辊(1)和下一中间辊(2)相反两端加工成锥形,上一中间辊锥度在操作侧,下一中间辊锥度在传动侧,以其相向或相反的轴向移动来调整重合平行部分的长度,在轧制过程中通过上一中间辊(1)和下一中间辊(2)的轴向窜动改变带钢边部辊缝的形状;
(3)轧制A卷时,增加上一中间辊(1)的有效平面量,减小下一中间辊(2)的有效平面量,缩小上一中间辊(1)锥度长度L1,同时增大下一中间辊(2)锥度长度L2;轧制B卷时,减小上一中间辊(1)的有效平面量,增大下一中间辊(2)的有效平面量,增大上一中间辊(1)锥度长度L1,同时缩小下一中间辊(2)锥度长度L2;
(4)轧制过程中,轧机调整工通过敲板时手感弹性检测两边部松紧程度,通过ASU齿条径向辊型调整机构对工作辊辊缝形状进行调整对板形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A卷和B卷均为楔形板,楔形板两侧厚度差为0.04~0.07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一中间辊(1)锥度长度L1、下一中间辊(2)锥度长度L2为带钢板宽的18~20%;上一中间辊(1)锥度高度S1为L1×(2~3‰)/2,下一中间辊锥度高度S2为L2×(2~3‰)/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带钢板宽为645~655mm时,锥度长度为L1和L2为120~130mm,锥度高度S1和S2为0.125~0.15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轧制A卷时,上一中间辊锥度长度L1为120mm,锥度高度S1为0.125mm,下一中间辊锥度长度L2为130mm,锥度高度S2为0.15mm;轧制B卷时,上一中间辊锥度长度L1为130mm,锥度高度S2为0.15mm,下一中间辊锥度长度L1为120mm,锥度高度S2为0.12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SU齿条径向辊型调整机构调整方法为B支撑辊(5)、C支撑辊(6)在沿轴长方向有4个支撑轴承,所述4个支撑轴承位置的变化均由5个ASU齿条(7)带动偏心环进行调整,经过上二中间辊和下二中间辊、上一中间辊(1)和下一中间辊(2)传到工作辊(3)上,对工作辊(3)辊缝形状进行调整。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轧制生产组织中,采取同侧厚板组批轧制的方法,即A、B卷分别组批轧制的方法,减少换辊次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万鑫(福建)精密薄板有限公司,未经新万鑫(福建)精密薄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2385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