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鱼中生物胺的快速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27898.1 | 申请日: | 2016-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28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许国旺;傅燕青;赵春霞;路鑫;周智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G01N30/0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生物 快速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鱼中生物胺的快速分析方法。针对常见的生物胺(胍基丁胺,组胺,酪胺,精胺,亚精胺,2‑苯乙胺,色胺,尸胺,腐胺等9种生物胺),采用5‑磺基水杨酸作为提取溶剂,珠打研磨作为提取方法,苯甲酰氯作为衍生试剂,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进行靶向分析。基于优化得到的响应最佳的离子对作为定量离子对,响应次之的离子对作为辅助定性离子对,进行多反应监测模式的检测。此发明大大缩短了样品提取时间和生物胺衍生时间,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整个分析过程的分析时间。本发明分析方法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衍生快速、检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领域和食品安全领域,是一种针对鱼中生物胺的快速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胺是一类含氮的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常见的生物胺主要有胍基丁胺,组胺,酪胺,精胺,亚精胺,2-苯乙胺,色胺,尸胺,腐胺。在生物体内,微生物产生的脱羧酶作用于游离氨基酸引起其脱羧基反应从而产生相应生物胺。他们多存在于动植物体、发酵食品以及肉类食品中。生物胺是生物活性细胞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但是摄入量过多则会引起头疼、恶心以及过敏等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多少可以作为食品质量的指示剂。基于此,建立相关食品中生物胺的快速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有多种分析方法应用于生物胺的检测,如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其中液相色谱的应用较为广泛,通常与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或者质谱分析仪联用。等人综述了液相色谱结合不同检测器对于不同食品中生物胺的检测,与紫外检测器或荧光检测器联用的灵敏度大大低于与质谱(尤其是SRM检测模式)联用的检测灵敏度;而且常规方法中生物胺的提取通常采用盐酸,高氯酸和三氯乙酸等,若用质谱检测,会对仪器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提取过程中所用鱼的量和提取溶剂的量都较大,过程比较繁琐;常用衍生方法是以丹磺酰氯和邻苯二甲醛等作为衍生试剂,衍生过程需要加热而且部分衍生物不稳定。本发明中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靶向分析9中生物胺,极大的排除了基质干扰,使分析结果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样品预处理参照代谢组学中组织样品的处理方法,称取少量鱼肉组织(约20mg),采用5-磺基水杨酸作为提取溶剂的珠打研磨方法进行提取,一方面样品量和提取溶剂量都极大地减少了,属于环境友好操作,而且对质谱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采用珠打研磨方法,一次可以同时处理20份样品,极大地缩短了分析时间;此外采用苯甲酰氯衍生生物胺,反应仅需要在室温条件下涡旋10分钟即可完成,操作也相对简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至今尚无将本发明所述方法应用于鱼肉组织中生物胺分析的报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进一步改善生物胺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5-磺基水杨酸作为提取溶剂的珠打研磨提取、苯甲酰氯快速衍生、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分析的鱼肉组织中生物胺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样品前处理简单,且所用样品量及提取溶剂量都较少,属于环境友好型;采用苯甲酰氯作为衍生试剂,衍生反应可在10分钟内完成,极大地缩短了样品的处理时间;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线性范围宽等优点。
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法如下:
(1)将去皮剔骨除内脏后的鱼肉组织放入料理机中进行粗均质(转速为12000转/分,均质时间为1-5min)。
实际样品分析:称取20mg±0.5mg粗均质后的鱼肉组织置于2mL ep管中,依次加入氧化锆小球,300μL浓度为5mg/mL的5-磺基水杨酸溶液,100μL浓度皆为4.5μg/mL的1-庚胺和1,7-庚二胺内标溶液,100μL体积浓度为20%的乙腈溶液,之后采用混合研磨仪在20Hz的条件下研磨提取1min,重复2次,研磨提取后的样品立即放入离心机中,在4℃,14000rpm的条件下离心10min,取离心之后的上清液100μL置于1.5mL ep管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278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