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层管弯曲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81627.4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164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国;陈志华;刘红波;黄金超;刘凯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9/08 | 分类号: | B21D9/08;B21D9/01;B21D9/16;B21D37/1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杜文茹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弯曲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弯管加工工艺。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管道弯曲成型的双层管弯曲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弯管是工业设备的重要部件,对于经锻造加工而成的管道,通常需要通过弯曲成型的加工方法来获得弧形,常用的方法是用弯曲机。在某些特殊领域,比如工业冷却、石油输送等,对管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层管道已不能满足需要。现有管道弯曲加工工艺主要有:推弯、压弯和绕弯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加工的弯管都存在较大的椭圆度和壁厚变薄等问题。在上述弯曲加工工艺中,通常采用加入芯棒的方法,但是该方法有诸如芯棒去除困难、加工成本高等缺点。对双层结构的管中管来说,弯曲过程中内管的变形不易观察,如果变形过大甚至造成局部开裂,严重影响管道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双层管弯曲质量的双层管弯曲加工工艺。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管弯曲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外管下料;
2)内管下料,并使内管与外管长度相等;
3)在内管中放置支撑弹簧;
4)将内管插入外管内,并在内管和外管的一端通过第一密封橡胶圈进行密封定位,加盖第一端盖;
5)从内管和外管的另一端向内管和外管之间的间隙填充金属球,并通过第二密封橡胶圈进行密封定位,加盖第二端盖;
6)在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的注入孔上通过加压阀连接进液管,在第二端盖或第一端盖的注入孔上设置有卸压阀;
7)关闭卸压阀,通过进液管加压阀向内管和外管之间的间隙以及内管中注入润滑液,构成待弯曲的双层管件;
8)将双层管件的两端下部分别被支撑在对称放置的两个支撑底座上;
9)在双层管件上部中间通过带有压头的压力机对双层管件施加压力,直至双层管件弯曲到设定角度;
10)关闭加压阀,打开卸压阀回收润滑液;
11)卸下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以及第一密封橡胶圈和第二密封橡胶圈,回收金属球和支撑弹簧,完成成品。
所述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结构相同,均包括有与所述外管进行螺纹连接的内螺纹,形 成在端盖顶面中心的注入孔,形成在端盖顶面周边的环形导流槽,连接在注入孔和环形导流槽之间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至少设置有4个,所述注入孔、导流槽和环形导流槽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密封橡胶圈和第二密封橡胶圈结构相同,均包括有密封橡胶圈圈体和轴向形成在所述密封橡胶圈圈体上的至少4个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与所述环形导流槽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的内管和外管之间的间隙相连通。
在步骤9)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向内管和外管之间的间隙以及内管中通过恒压泵均匀注入润滑液,使内管和外管之间的间隙以及内管中自动保持恒压。
步骤3)所述的支撑弹簧的外径大小要满足支撑弹簧与所述内管的内壁相接触,所述支撑弹簧的长度与内管长度相等。
步骤5)所述的金属球的直径小于内管和外管之间的间距的三分之一。
步骤9)所述的压头的大小是根据不同双层管件的外径和弯曲的角度进行选择。
步骤8)所述的支撑底座与所述的双层管件为曲面接触。
本发明的一种双层管弯曲加工工艺,实现了双层管弯曲的加工,工艺简单。本发明采用的是冷弯曲成型,有效避免了热弯曲成型过程中金属晶粒改变的现象,确保了弯曲质量;加载装置及模具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还可更换不同的压头,加工不同弯径比的弯管;由于安装了弹簧及金属珠保证了对管壁的有效支撑,且保持管内恒压限制了内外管的部分变形,使得弯曲之后的内外管之间保持满意的距离,避免因产生较大变形而造成管道直径缩小或者开裂,充分发挥双层管的功效;弯曲成型结束后卸压,回收润滑液,并将内管中的弹簧及内外管之间的金属球取出,重复使用,更换不同压头可以加工不同弯径比的弯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双层管弯曲加工工艺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双层管弯曲加工工艺结构的三维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双层管弯曲加工工艺中所使用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压头 2:金属球
31:第一端盖32:第二端盖
33:内螺纹34:环形导流槽
35:注入孔36:环形导流槽
4:加压阀 5:进液管
61:第一密封橡胶圈62:第二密封橡胶圈
63:贯通孔7:螺钉
8:支撑底座 9:支撑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816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件微弯机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涡卷簧成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