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公路可导向防撞垫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13739.3 | 申请日: | 2016-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202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雷正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15/00 | 分类号: | E01F15/00;E01F15/14 |
代理公司: | 长沙七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3214 | 代理人: | 欧颖,王雷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路 导向 防撞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通安全设施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公路可导向防撞垫。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交通安全也越来越重视,一些交通安全用品逐渐得到应用,可导向防撞垫就是其中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产品,它主要通过内部吸能结构的压溃来吸收车辆动能,为车辆碰撞提供缓冲的空间和时间,从而达到减轻司乘人员因受外力冲击而产生的伤害。
目前,我国对可导向防撞垫的设计要求均出自新出台的法规《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 B05-01-2013。由于国内现有防撞垫的防护等级都较低,碰撞时速最高不超过60km/h,即使是部分质量较好的防撞垫的碰撞时速也只能达到80km/h,而随着高速公路的设计时速以及法规对防撞垫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安全防护的需要,因此,设计可防护更高碰撞速度的可导向防撞垫,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专利CN201410489870公开了一种公路可导向蜂网状吸能防撞垫,其技术要点是在前端导向吸能桶与后支撑座之间设置有多组蜂网状吸能组件,相邻的蜂网状新组建的前、后端之间通过连接支架连接,在每个连接支架上各设有左、右两个导杆通孔,两根横置的L形导杆分别穿过每个连接支架的左、右导杆通孔将各连接支架串联起来,所述L形导杆的前端竖直边预埋于地下,后端固定于后支撑座上,所述连接支架的侧面固定有多组波形护栏导向板,所述前端导向吸能桶的两侧面与前端连接支架的侧面固接,所述后支撑座与后端连接支架固接,后支撑座的底脚预埋于地下。该发明具有较好的防撞吸能效果,且拆卸维修方便快捷,但由于蜂网状吸能组件的结构较为复杂,生产难度大,被破坏的难度也增大,反而不适用于对高速行驶的车辆进行有效防护,可能会对车辆本身造成损坏。
中国专利CN201420195045公开了一种管式可导向防撞垫,其包括鼻件、吸能管、骨架、导向板、导轨、滑板、支撑架和锚固件,吸能管与股价连接并多组纵向排列,鼻件与前端骨架连接,骨架均通过滑板与导轨相连,滑板可沿导轨纵向滑动,导轨置于管式可导向防撞垫底部,并锚固于地面上,支撑架置于管式可导向防撞垫后部,与后端骨架连接,并锚固于地面上,导向板置于管式可导向防撞垫两侧,并与骨架连接;当与失控车辆发生碰撞时,导向板对车辆进行导向,骨架沿着导轨滑动,鼻件和吸能管发生压缩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伤害程度。该发明使用吸能管作为能量吸收装置,存在结构不稳定、变形后吸能效果差的缺点,不能对高速行驶的车辆进行有效防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对碰撞车辆进行防护的可导向防撞垫,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公路可导向防撞垫,包括多个竖直设置且框面均与碰撞方向线垂直的可滑动框架、设置于相邻可滑动框架之间的吸能部件、沿碰撞方向设置于所述可滑动框架左右两侧的波形护板、以及沿碰撞方向设置于可导向防撞垫末端的固定端,所述固定端与地面或混凝土垫固定连接;
所述可滑动框架通过钢丝绳相互串联,使所述可滑动框架在受到车辆碰撞时能沿着所述钢丝绳的长度方向向所述固定端滑动;
多块波形护板沿碰撞方向首尾搭接,且使其波长方向竖直设置,所述波形护板在其凹谷处开有长度方向与碰撞方向一致的导向槽,在所述导向槽内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波形护板和可滑动框架的可滑动螺栓;
所述吸能部件包括两个分别与相邻可滑动框架平行固定连接的端板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端板之间的多个侧板,所述侧板竖直设置且与端板垂直;当车辆与防撞垫发生碰撞时,所述侧板发生半波式变形,且各侧板间以及侧板与所述波形护板间的距离设置为满足变形所需的空间大小。
所述吸能部件的结构根据半波变形模式设计(板变形时的形状与其本身的形状和边界的约束形式有关,半波变形要求侧板平直且其边界为双侧约束),竖直设置的侧板结构在承受纵向撞击力时产生的半波变形近似对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发明中的半波式变形是指单个吸能盒在受撞击时,吸能盒两侧侧板的初始屈曲形态,恰好是侧板屈服时的半个波形。当多个吸能盒按照本发明的方式叠加在一起的时候,由于碰撞力能够有效地从一个吸能盒传播到另一个吸能盒,且头一个吸能盒的变形模式不会影响后一个吸能盒发生同样形式的变形,因此,从整体来看,本发明将会出现波浪式变形的特征,且每个波浪基本相同;而现有技术中的吸能管/梁、蜂网状吸能组件则因为头一个变形模式对后一个变形模式的重要影响,即使偶然形成波浪,也将很快衰减,不能形成每个波浪基本相同的波浪式变形的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137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胶液环形防固化放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烟气脱硝稀释计量分配一体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