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管理机载导航无线电收发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40606.5 | 申请日: | 2016-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36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王丹;马航帅;孙晓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C21/00 | 分类号: | G01C21/00;G01S1/04;G01S5/02;H04B1/74 |
代理公司: | 31239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杨慧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管理 机载 导航 无线电 收发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管理机载导航无线电收发机的方法,首先根据飞机当前位置信息,形成候选导航台列表,如果列表不为空,下一周期选择要调谐的导航台。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导航台,下一周期继续寻找。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导航台,下面调谐该导航台。如果不存在可用的无线电收发机,下一周期进行系统状态监视。如果找到了可用的无线电收发机,调谐该导航台,并检查该导航台的调谐。如果调谐成功,下一周期选择其他的导航台。该发明方法是一种易于工程实现的方法,对于航空器在民用领域飞行,满足区域导航所需功能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区域导航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区域导航是一种导航方式,它可以使航空器在导航系统信号覆盖范围之内,或在机载导航设备的工作能力范围之内,或二者的组合,沿任意期望的路径飞行。区域导航利用多个导航源的信号,通过区域导航设备连续计算航空器的地理位置,从而得到实时的导航信息。
目前可用于区域导航的信号源主要有:伏尔/测距仪(VOR/DME)、测距仪/测距仪(DME/DME)、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惯性参考系统(IRS)。考虑我国现有的导航设施布局和卫星导航应用政策等因素,基于VOR/DME和DME/DME的区域导航仍是我国主要使用的导航方式。
机组人员可以通过无线电管理面板或多功能显示控制单元手动选择VOR或DME导航台,但人工选择导航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飞行员的工作负担,采用区域导航设备自动管理机载导航无线电收发机则可以有效降低飞行员的工作负担。
为了确保安全,一般飞机配置有冗余的导航无线电收发机。典型的配置有2个VOR收发机和2个DME收发机。依据航空行业标准,VOR收发机是单通道的,DME收发机通道数是可变的。根据需要,不同的机型可能配置不同通道数的DME收发机,如A330配置的DME收发机有3个通道,B737配置的DME收发机是5通道。如何针对通道个数不同的无线电收发机进行系统统筹管理、如何使各个无线电收发机都处于恰当的工作状态是区域导航系统值得解决的关键问题。
美国的霍尼韦尔公司、柯林斯公司、GE公司以及法国的泰勒斯公司垄断了支线、干线及商务飞机的该产品市场,掌握着区域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及其发展,在空客、波音等机型上早已实现了机载导航无线电收发机的自动管理。我们国内与国外的差距较大,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形的货架产品,但国内各大高校、院所一直在追赶国外技术发展的步伐,开展了一系列利用各大导航传感器进行综合导航的技术研究,例如如何利用多传感器的信息和滤波算法提升区域导航系统的性能。而对于前端工作,即如何为区域导航设备实时选择和调谐所需陆基导航台,以及如何自动管理机载导航无线电收发机,使它们都处于恰当的工作状态,国内甚少涉足。
发明内容
此项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区域导航系统手动管理机载导航无线电收发机不能满足实时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动管理机载无线电收发机的方法,自适应通道个数不同的无线电收发机,使各个无线电收发机处于恰当的工作状态,降低飞行员的工作负担,为民用飞机实现区域导航提供技术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管理机载导航无线电收发机的方法,利用区域导航设备输出的参数,包括:
(1)以周期ΔT读取区域导航设备输出的飞机位置信息,位置信息分别为经度L、纬度λ、高度h。
(2)以周期ΔT读取区域导航设备存储的导航台信息,包括:导航台的频率fNAV(i)、经度λNAV(i)、纬度LNAV(i)、标高hNAV(i)、品质因数FOM(i),其中i表示导航台的编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406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