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41071.3 | 申请日: | 2016-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858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任林;曾浩;刘俊杰;彭方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9/02 | 分类号: | B61D19/02;B61D23/00;B61F5/02;B61F5/52;B61F13/00;B61F9/00;B61C3/02;B61C9/50;B60L5/39;E01B2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轨道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多个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具有适于跨座在轨道上的轨道凹部;车体,所述车体与多个所述转向架相连且由多个所述转向架牵引沿所述轨道行驶,所述车体包括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依次铰接的多个车厢,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一个所述转向架,在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车体的至少一端的车厢的背向相邻车厢的表面设有可打开和关闭的逃生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利于优化逃生通道的结构,方便降低成本、减小占用空间和轨道承重、提高稳定性,且转向灵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诸如跨座式单轨列车等轨道交通系统,在实际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故障或其它因素而导致紧急停车,此时,为了便于维修或出于乘客安全的考虑,需及时疏散车内乘客,为此,一些跨座式单轨列车设有逃生通道以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乘客用。但相关技术中具有逃生通道的跨座式单轨列车,成本较高、占用空间较大,且轨道承重过大,稳定性存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本申请的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作出的:
相关技术中的跨座式单轨列车,为了便于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乘客,设置了独立的逃生通道。具体而言,通过在轨道上额外设置构架,构架通常连接在轨道的侧部并向外侧伸出,然后在构架上铺设地板以形成疏散乘客的通道。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发现,相关技术中设有逃生通道的跨座式单轨列车之所以存在成本高、占用空间大、稳定性存在隐患等不足,正是由上述逃生通道的结构而导致的,具体原因如下:
由于构架及其上铺设的地板均是独立于轨道之外的额外增设结构,且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具体发生紧急情况的地点并不能预测,因此需要在轨道的整个长度方向上(除了站台处)均额外设置这种结构的逃生通道,工程量巨大,不仅大幅增加了成本,而且构架和地板位于轨道的侧部,相当于在轨道的宽度方向上额外延伸出一部分,占用了大量空间。此外,构架和地板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无论车辆是否发生紧急情况,构架和地板均架设在轨道上,也就是说,即使车辆正常行驶,轨道仍然要承载构架和地板的重量,这样加大了轨道的承重量,对轨道的稳定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轨道车辆,该轨道车辆利于优化逃生通道的结构,方便降低成本、减小占用空间和轨道承重、提高稳定性,且转向灵活。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包括:多个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具有适于跨座在轨道上的轨道凹部;车体,所述车体与多个所述转向架相连且由多个所述转向架牵引沿所述轨道行驶,所述车体包括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依次铰接的多个车厢,每个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有一个所述转向架,在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车体的至少一端的车厢的背向相邻车厢的表面设有可打开和关闭的逃生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利于优化逃生通道的结构,方便降低成本、减小占用空间和轨道承重、提高稳定性,且转向灵活。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车厢底部的一个转向架位于该车厢的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的中间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相邻所述车厢进一步柔性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相邻所述车厢在下部铰接且在上部柔性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逃生门的第一端可翻转地安装在对应的车厢上,所述逃生门的第二端在所述逃生门打开时向下倾斜且嵌入所述轨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逃生门的内表面设有滑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410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