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角轴式动态测重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851453.4 | 申请日: | 2016-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4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王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辉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19/02 | 分类号: | G01G19/02;G01G2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14 | 代理人: | 赵永辉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角 动态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态测重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动态测重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对角压电轴校正的动态测重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动态测重中,双压电轴+地感线圈是最常用的动态测重方法。目前,常规动态测重方法,是通过入速和出速压电轴采集到的压电峰时差计算出车速,然后通过对入速和出速压电轴电压曲线进行积分得出峰面积,在根据事先测出的峰面积与车重的对比数据计算出校准曲线,最终测算中车重。实际测试中,因为压电轴本身的特性以及施工条件的影响,压在压电轴的不同位置对实际采集到的电压信号影响非常大,而且汽车每次经过压电轴的位置也是不固定的,我们只能对采集的电压曲线进行单一位置或者多个位置的均值校正,最终得出车重。测出车重的误差一般在10%左右,只能满足一般的交通调查需求,现有技术不能确定测量车轮横向位置,则使得称重存在误差。
由于目前我国对交通调查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动态测重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如工业园区及航天军事保密机构对车辆防盗调查(通过测试同一车辆进入,及离开的车重差,确定是否在后背箱装有仪器设备)。这些领域对测重精度要求比较高,传统的动态测重系统难以达到要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对角轴式动态测重方法及系统,用于交通超重检测及工业园区防盗检测。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对角轴式动态测重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于测重区域的对角压电轴、入速压电轴、出速压电轴和温度传感器,以及与入速压电轴和出速压电轴连接的控制设备,控制设备根据入速压电轴和出速压电轴输出的电信号计算并显示载重车的重量。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使用一种对角轴式动态测重系统的对角轴式动态测重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
步骤SA:将载重车入测重区域、将入速压电轴与出速压电轴之间设置有一距离;
步骤SB:根据载重车的两个前车轮驶入入速压电轴和出速压电轴之间的两次电压曲线波峰的时间差,来确定载重车车速度;
步骤SC:根据载重车的两个前车轮驶入具有安装角度的对角压电轴的两次电压曲线波峰的时间差计算出车轮位置;
步骤SD:控制设备对两个前车轮、入速压电轴和出速压电轴采集到电压曲线波峰积分得出的波峰面积、载重车车速、车轮位置以及环境温度建立相关数据库并计算校正电压曲线得出车重。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在动态测重方法及系统中前后两根压电轴测试出车速和车重的同时,由于增加了对角压电轴,可以测出车轮的横向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动态测重系统造成称重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车轮横向位置无法确定的技术问题,有了对角压电轴的存在,并对车速进行修正,同时还增加了温度传感器针对温度进行校正。因此提高了本发明的对角轴式动态测重方法及系统精度,灵敏度的优点,适合用在精确动态测重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Z式动态测重系统实施例1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Z式动态测重系统实施例2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Z式动态测重系统实施例3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Z式动态测重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识号:
1、对角压电轴2、入速压电轴3、地感线圈
4、出速压电轴5、温度传感器6、控制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发明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发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示出本发明涉及一种动态测重系统,尤其是一种带双路平行的入速压电轴2和出速压电轴4以及对角压电轴1的1组成Z式动态测重系统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对角压电轴动态测重系统由相互平行的入速压电轴2和出速压电轴4、一根对角压电轴1和控制设备6组成。该系统包括设置于测重区域的对角压电轴1、入速压电轴2、出速压电轴4以及与对角压电轴1、入速压电轴2和出速压电轴4连接的控制设备6,控制设备6根据对角压电轴1、入速压电轴2和出速压电轴4输出的电信号计算并显示载重车的重量。
本实施例,所述对角压电轴1设置于靠近入速压电轴2一侧的位置,所述对角压电轴1与入速压电轴2之间具有30度~60度的角度。
本实施例,对角压电轴1使用压电线缆或者压电薄膜加金属管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辉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辉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514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