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智能感应的睡姿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893472.3 | 申请日: | 2016-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4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李黔安;毛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丹蒂诗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A47G9/10;A47C27/00;A47C17/38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科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284 | 代理人: | 曾毓芳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智能 感应 睡姿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智能感应的睡姿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剧,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较极端的划分,体力劳动者由于长期从事单调机械的体力工作,使得身体生理等曲线也发生变化,而脑力劳动者也是长期坐在电脑前工作,颈部长期的肌肉劳损,都很容易造成颈椎病等颈部疾病。
为了缓解身体疲劳,最好的缓解方式就是保障有效的睡眠,然而在睡眠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个人本身睡姿或睡具的不科学结构造成睡眠质量非常低。
结合上述技术问题,目前在睡具(包括床、床垫及枕头等)上已经做了很多的全新设计,比如睡具的软硬自动调节、理疗床具的出现等等,尤其是涉及睡具的高低位调节、软硬调节及理疗已经获得相应的成效,然而实现此一技术效果的先决条件则是如何感应人体的睡姿并通过人体睡姿的具体状态作出相应的调整。
因此,急需提供基于智能感应的睡姿识别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基于智能感应的睡姿识别方法,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基于智能感应的睡姿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智能感应装置,该装置内置智能感应系统,所述智能感应系统由电子感应单元及与之数据交互的智能数据库;
(2)所述智能感应装置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通过感应系统接触人体或测算人体部位与所述感应装置的位置并获得数据;
(3)所述电子感应单元通过电流或电位传感实现数据接收后实现智能编译生成参数数值;
(4)设置数据传输装置将所述参数数值交互至所述智能数据库,所述智能数据库调用标准模板与所述参数数值类比;
(5)通过类比数据差异实现数据在标准范围内一致后获得睡姿数据准值,完成睡姿识别。
特别的,所述步骤(1)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电子感应单元由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中枢及数据计算中枢组成,所述智能数据库包括数据存储单元及标准模板组成,数据采集模块包括电流感应器或电位感应器组成,通过人体与电子感应单元的电位或电流识别产生信号,完成数据采集。
特别的,所述步骤(1)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感应装置核心为感应单元,所述感应单元为压力传感单元、触感单元、皮肤感应单元或热感应单元之一。
特别的,所述步骤(2)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感应装置通过感应人体信号源生成实时数据,即通过人体对所述感应装置的测距或测压而产生感应信号,该感应信号为脉冲信号、电感信号、压力感应信号、红外线信号及热传递信号之一。
特别的,所述步骤(3)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电子感应单元将获取的电流、电阻、电位或者电容数据输入睡姿识别模型进行识别时,具体的,针对每个电流、电阻、电位或者电容数据,计算该睡姿在该分类情况的影响因子,在对影响因子进行加权平均,求出与每个睡姿模型的相似度,取其中最高相似度的睡姿作为结果输出。
特别的,所述步骤(4)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标准模板为数据类比的标准值集成库,即人体睡姿固定值的数据集成、自定义生成的标准值或范围性睡姿数据集成之一,通过数据精度类比获得实时睡姿数据的编译,判定睡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基于智能感应的睡姿识别方法,通过构建睡姿识别数据的标准值数据库,只需提供感应装置通过电感或其它感应方式获得人体接触数据后与标准值计算类比,然后判断接触数据与标准值的精确度或范围值差异即可实时获得人体不同的睡姿数据,进一步识别其睡姿,方法本身只需要带有识别系统的识别装置即可完成功能,智能化程度高,识别精度准确可靠,便于大规模推广使用。
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述基于智能感应的睡姿识别方法中智能感应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基于智能感应的睡姿识别方法中智能感应系统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这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实施例1
如附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基于智能感应的睡姿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丹蒂诗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丹蒂诗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934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提包(YMR‑980)
- 下一篇:复古木纹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