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余热回收的热力循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12855.0 | 申请日: | 201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37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彭斌;李要红;赵生显;孙健;郝红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G6/06 | 分类号: | F03G6/06;F01K25/10;F01K25/08;F02G5/04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地址: | 73005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 回收 热力 循环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车用余热回收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短缺,太阳能、地热能、发动机余热、工业余热等热能的再度回收利用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汽车而言,其发动机常采用内燃机作为汽车的直接动力来源,将燃油的化学能转化为汽车的动能,提高对燃油的充分利用率,可大大改善汽车发动机性能。据相关研究表明,汽车发动机燃油混合气能量的利用率仅仅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剩余的热量大多以冷却水和尾气的形式直接排放到大气当中,这部分能量理论上是能够再度利用的。将这部分能量得到回收利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发动机的总体效率,节省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降低了发动机做功时的散热耗能,改善了环境质量,减缓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日照时间相对较长的区域,因此,太阳能做为新能源之一,对其充分的回收利用,将有效的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对于大型长途客车而言,其车顶大面积的空置,或者用作行李架,浪费空间,若能在不过分增加车重的条件下,将这部分空置的空间用于回收太阳能,用作汽车空调、仪表等装置的供电,不仅可以提高发电机的效率,也可节省能源的消耗。
就目前而言,对大型客车车顶空间的利用较少,只是对发动机的余热进行再度利用。传统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利用发动机余热进行温差发电、利用发动机余热取暖或进行吸收式制冷、利用发动机余热做功。而且利用排气温差发电能量转换效率很低。实验中,实际热电转换效率约为2%左右,而同类装置的转换效率最高只有10%左右;只能在发动机工作的情况下才能用作取暖。在整个发动机余热回收系统中,朗肯循环系统一般是采用水作为工质,由于水的沸点较高,不容易挥发,这使得发动机余热回收的效率比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余热回收的热力循环系统。
本发明是车用余热回收的热力循环系统,有一冷却水热交换器10,工质泵7的进口端与膨胀机13的出口端串联连接,工质泵7的出口端则与换热器8高温侧进口端串联,换热器8高温侧的出口端与热交换器5低温侧的进口端串联,热交换器5低温侧的出口端与润滑油热交换器6低温侧的进口端串联连接,润滑油热交换器6低温侧的出口端与尾气换热器1低温侧的进口端串联,尾气换热器1低温侧的出口端与膨胀机的进口串联,润滑油热交换器6高温侧与润滑油循环泵4串联,尾气换热器1的高温侧接入发动机2尾气;热交换器5的高温侧与第一泵3串联,第一泵3与板式太阳能集热器19串联。
本发明有益之处是:采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和卡琳娜循环耦合的方式来回收大型车辆车顶太阳能、发动机尾气余热、润滑油和发动机冷却水余热。提高了发动机的机械效率,节省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另外,上述技术方案还通过换热实现较高温有机朗肯循环与低温卡琳娜循环之间的热交换,将较高温有机朗肯循环做功后工质气体的热量传递给低温卡琳娜循环从而实现循环工质的预热,进一步提高了余热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及对应名称为:尾气换热器1,发动机2,第一泵3,润滑油循环泵4,热交换器5,润滑油热交换器6,工质泵7,换热器8,冷却水循环泵9,冷却水换热器10,回热器11,发电机12,膨胀机13,分离器14,膨胀机15,节流阀16,低压冷凝器17,第二泵18,板式太阳能集热器19。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车用余热回收的热力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有一冷却水热交换器10,工质泵7的进口端与膨胀机13的出口端串联连接,工质泵7的出口端则与换热器8高温侧进口端串联,换热器8高温侧的出口端与热交换器5低温侧的进口端串联,热交换器5低温侧的出口端与润滑油热交换器6低温侧的进口端串联连接,润滑油热交换器6低温侧的出口端与尾气换热器1低温侧的进口端串联,尾气换热器1低温侧的出口端与膨胀机的进口串联,润滑油热交换器6高温侧与润滑油循环泵4串联,尾气换热器1的高温侧接入发动机2尾气;热交换器5的高温侧与第一泵3串联,第一泵3与板式太阳能集热器19串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128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