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内锅、电压力锅及复合内锅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46957.4 | 申请日: | 2016-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3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梅若愚;何柏锋;周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6/02 | 分类号: | A47J36/02;A47J27/08;A47J36/00;B23P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压力锅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内锅、电压力锅及复合内锅的制造方法,复合内锅包括:锅体和蓄热板;锅体的侧壁与锅体的底壁的连接处设置有圆弧段;蓄热板位于锅体下方,蓄热板与锅体的底壁相贴合;蓄热板的边缘设置有向圆弧段延伸的外缘段,外缘段与贴合于圆弧段的外部,且外缘段包覆圆弧段的部分外表面或全部外表面。该复合内锅的锅体与蓄热板结合牢固、抗拉强度高、延伸性能好,有效地提升了内锅的强度,蓄热板热传递性好,提高了内锅的加热效率;由于蓄热板设置在锅体的底部,相对于整体加厚内锅,减少了锅体侧壁的厚度,使得内锅重量减轻,成本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压力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合内锅和电压力锅、及复合内锅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内锅是电压力锅等烹饪器具实现烹饪功能的核心零件之一。现有内锅从外型上有圆形和椭圆形之分,圆形内锅因为其结构尺寸的对称性,承受内部压强后整体呈均匀变形。椭圆压力锅因其长短轴的不对称性,承受内部压强后,椭圆形压力锅长轴方向尺寸变小,向内收缩;短轴方向尺寸变大,向外扩张,整体变形趋势趋向于圆形,需要特别考虑承受内部载荷后的外形控制的准确性。在相关技术中,其中一种加强内锅强度的方法为增加材料厚度,这样一来成品的重量及成本会大大增加。特别地对于不锈钢内胆,由于其导热系数较铝合金低,传热效率不高;另一种加强内锅强度的方法为复合内锅,复合内锅可以达到比强高、重量轻的目的,但加工成型难、成本高。所以,设计并制造出一种重量轻、强度高、成本低、传热效率高并且便于加工成型的内锅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复合内锅。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压力锅。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复合内锅的制造方法。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内锅,包括:锅体和蓄热板;锅体的侧壁与锅体的底壁的连接处设置有圆弧段;蓄热板位于锅体下方,蓄热板与锅体的底壁相贴合;蓄热板的边缘设置有向圆弧段延伸的外缘段,外缘段贴合于圆弧段的外部,且外缘段包覆圆弧段的部分外表面或全部外表面。
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内锅,在锅体下端设置蓄热板,通过将锅体和蓄热板复合,使得锅体与蓄热板达到冶金结合状态,锅体与蓄热板结合牢固、抗拉强度高、延伸性能好,有效地提升了内锅的强度,蓄热板热传递性好,提高了内锅的加热效率;由于蓄热板设置在锅体的底部,相对于整体加厚内锅,减少了锅体侧壁的厚度,使得内锅重量减轻,成本降低;通过将蓄热板的外缘段与锅体的圆弧段设置为至少部分重叠,使蓄热板起到支撑锅体圆弧的作用,有效地减小锅口变形量,进一步地保证了内锅结构承压状态的稳定性。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复合内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外缘段的长度与圆弧段的弧长的比值大于0,并且小于等于1。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外缘段的长度与圆弧段的弧长的比值设置为0至1,使外缘段可包覆在圆弧段上,进一步减小了内锅结构在受压时的变形量,确保了内锅结构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外缘段的长度与圆弧段的弧长的比值为0.5。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外缘段的长度与圆弧段的弧长的比值设置为0.5,使得外缘段既对锅身起到支撑作用,有效地确保了内锅的抗压强度,又减轻了锅身的重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蓄热板为铝蓄热板或铝合金蓄热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铝蓄热板或铝合金蓄热板进一步减轻了内锅结构的重量,并且提高了内锅结构的加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蓄热板为不锈钢蓄热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469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