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发酵去甲基金霉素的培养基以及发酵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954032.4 申请日: 2016-11-03
公开(公告)号: CN108018328B 公开(公告)日: 2021-07-23
发明(设计)人: 李继安;林惠敏;汪玉真;夏爱坤;徐鲁;刘坤;宋乐;何强;张建斌;李亚军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主分类号: C12P29/00 分类号: C12P29/00;C12R1/485
代理公司: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代理人: 薛琦;沈利
地址: 200040 上***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发酵 甲基 金霉素 培养基 以及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发酵去甲基金霉素的培养基以及发酵方法。该发酵培养基包括碳源、氮源、氨基酸、无机盐、α‑淀粉酶、植物油和水,所述碳源的含量为9‑13%,所述氮源的含量为2.8‑4.0%。本发明通过调整碳源和氮源的含量,尤其是氮源的替代和微量元素的添加,提高去甲基金霉素的发酵产量。提供的去甲基金霉素的发酵生产方法,大幅提高了去甲基金霉素的发酵单位,适用于去甲基金霉素的规模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微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发酵去甲基金霉素的培养基以及发酵方法。

背景技术

去甲基金霉素是一个较好的广谱抗生素,对大多数细菌的抗菌活性约为四环素的两倍,人体吸收比四环素好,在体内保留时间长。以它为主要原料合成的二甲氨基四环素具有高效、速效、长效等特点,毒性低,副作用小,被认为是现有四环素类抗生素中最好的品种之一。目前主要利用金色链霉菌发酵生产去甲基金霉素,其中发酵所用培养基的组分的选择及其含量的确定,是影响发酵产量的重要因素。在公开号为CN104404120A的专利申请中,去甲基金霉素的发酵培养基成分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氨基酸,其中:碳源浓度为50g/L;氮源浓度为28g/L;无机盐的组分分别是硝酸钠0.5-2g/L,磷酸氢二钾0.01-0.1g/L,氯化铜1-3g/L;氨基酸为L-赖氨酸。发酵周期120h,发酵效价为7000μg/mL以上。该培养基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该培养基采用的硝酸钠和氯化铜具有一定的毒性,易给实验操作人员带来危害,硝酸钠也有助燃的特性,对储存条件要求较高;其次该培养基中采用的氨基酸为L-赖氨酸,L-赖氨酸是碱性氨基酸,导致消前pH偏高,由于金霉素链霉菌发酵前期适宜的pH为6.8-7.0,因此,需要使用较多的酸来维持较为适宜的pH环境,另一方面,酸会中和培养基中用于缓冲作用的碳酸钙,从而导致培养基成分的浪费。

周丽等(周丽,朱小容,李永丽,等.去甲基金霉素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40(24):18-20)虽然多采用玉米淀粉、黄豆粉、棉籽粉等适用工业化生产的农副产品等作为培养基,但是其发酵效价最高只达6600μg/mL,该培养基配方离产业化大生产还有一定的距离。

李士杭等(李士杭,叶蕊芳,吕和平,等.去甲金霉素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及机制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43(11):896-902)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对金色链霉菌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最终确定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淀粉110g/L,生黄豆粉43g/L,碳酸钙7g/L,L-赖氨酸盐8g/L,氯化钠4g/L,硫酸铵3g/L,玉米浆4g/L,豆油12mL/L,α-淀粉酶0.1%,pH自然。采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平均化学效价只达5435μg/mL,该培养基配方离产业化大生产还有一定的距离。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利用金霉素链霉菌发酵生产获得的去甲基金霉素的发酵液中有毒害物质残留以及发酵效价低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用于发酵去甲基金霉素的培养基以及发酵方法,其可以提高去甲基金霉素的发酵单位,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之一是:一种用于发酵生产去甲基金霉素的培养基,包括碳源、氮源、氨基酸、无机盐、α-淀粉酶、植物油和水,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源的含量为9-13%,所述氮源的含量为2.8-4.0%,所述百分比为占培养基的质量体积百分比。

本发明的发酵培养基中,所述的氮源为本领域常规,较佳地包括黄豆粉和玉米浆,所述黄豆粉的含量为2-3%,所述玉米浆的含量为0.1-0.5%,所述百分比为占培养基的质量体积百分比。更佳地,所述氮源还包括选自鱼粉、棉籽粉、花生粉、羽毛粉、麸质粉和奶粉中的一种或多种,较佳地为棉籽粉和/或羽毛粉。所述棉籽粉和羽毛粉的含量均为1.5%以下,较佳地均为0.3-1.0%,所述百分比为占培养基的质量体积百分比。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未经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540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