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硫吸附剂再生方法和含硫烃吸附脱硫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73730.9 | 申请日: | 201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90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朱丙田;武雪峰;龙军;侯栓弟;张久顺;徐广通;张哲民;毛安国;张同旺;韩颖;刘凌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34 | 分类号: | B01J20/34;C10G4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硫 吸附剂 再生 方法 含硫烃 吸附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硫吸附剂再生方法和含硫烃吸附脱硫方法及装置。该脱硫吸附剂再生方法包括:S1、在焦炭缩合条件下,在气提气存在下,促使待生剂表面焦炭发生缩合反应,形成脱焦待生剂;S2、在再生条件下,促使所述脱焦待生剂与再生气接触,形成再生剂。该方法通过在对待生剂进行再生处理前,先在焦炭缩合条件对待生剂进行预处理,以促使待生剂表面焦炭发生缩合反应生成氢气、甲烷等化合物,并利用气提气将所形成的氢气和甲烷脱除,进而减少待生剂焦中氢的含量,从而减少再生过程中水的生成量,以有效降低在后续再生过程中硅酸锌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再生剂活性和强度,并降低吸附剂消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硫烃脱硫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脱硫吸附剂再生方法和含硫烃吸附脱硫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保护环境,世界各国制定了对汽油硫含量的标准愈来愈严格。自2017年起,我国将全面执行国V排放标准的汽油规格(即含硫质量分数低于10μg/g),这对汽油脱硫工艺提出更高要求。而吸附脱硫(S-Zorb)技术是美国ConocoPhillips石油公司针对生产超低硫清洁汽油而开发的新技术,能够比较经济地将汽油中的硫含量降至10微克/克或更低,最大限度减少辛烷值损失的前提下生产符合欧IV及以上标准汽油产品,在清洁汽油生产中凸显技术优势,在市场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目前在中国共有17套S-Zorb装置在运转,汽油年加工量可达2130万吨。
现有的S-Zorb吸附剂大多是以硅/铝材料为载体、氧化锌/镍为活性组元制备的脱硫吸附剂,在反应过程中由于积炭及硫化锌的形成造成吸附活性的降低,需要再生还原恢复吸附剂的活性。如图1所示,适用于这种吸附剂的现有的含硫烃吸附脱硫装置包括:反应器1′、反应器接收器2′、闭锁料斗3′、缓冲器4′、再生器接收器5′、再生器进料罐6′和再生器8′及相应的连接管路和阀。其中含硫烃和供氢体与吸附剂在反应器1′中发生脱硫反应生成待生剂和脱硫的含硫烃,反应器1′与反应器接收器2′相连,反应器接收器2′通过闭锁料斗3′与再生器进料罐6′连通,再生器进料罐6′的底部待生剂出口通过输送管道9′与位于所述再生器8′中部的待生剂入口相连;所述再生器8′的底部再生剂出口通过输送管道与所述再生器接收器5′的再生剂入口相连;所述再生器接收器5′通过闭锁料斗3′与缓冲器4′连通,并通过缓冲器4′将再生的吸附剂供给到反应器1′中。
然而,随着S-Zorb吸附剂的连续循环再生,这种S-Zorb吸附剂往往会出现破碎(强度降低)和活性下降的问题,进而导致脱硫效率的下降和剂耗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脱硫吸附剂再生方法和含硫烃吸附脱硫方法及装置,以改善再生剂的活性和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脱硫吸附剂再生方法,该方法包括:S1、在焦炭缩合条件下,在气提气存在下,促使待生剂表面焦炭发生缩合反应,形成脱焦待生剂;S2、在再生条件下,促使所述脱焦待生剂与再生气接触,形成再生剂。
同时,在本发明中还提供了一种含硫烃吸附脱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脱硫处理:将含硫烃和供氢体与吸附剂混合接触,得到脱硫的含硫烃和载硫的待生剂;再生处理:将所述载硫的待生剂与含氧再生气体混合接触,得到作为吸附剂循环使用的再生剂;其中,所述再生处理采用根据本发明所述的脱硫吸附剂再生方法。
此外,在本发明中还提供了一种含硫烃吸附脱硫装置,该含硫烃吸附脱硫装置包括再生器、以及设置在其上游用于接收待生剂的再生器进料罐,所述再生器进料罐内设有与气提气供源相连的气体分布器,其中,所述再生器进料罐和所述再生器通过待生剂输送通道相连将再生器进料罐中的待生剂输送至再生器中,并通过再生剂回流管道相连,将再生器中的再生剂部分回流至所述再生器进料罐与待生剂混合,所述再生器进料罐上设有尾气出口,所述尾气出口与后续尾气处理系统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37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确定超声振动时效激振频率的方法
- 下一篇:碳化硅微粉研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