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后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12635.9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98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筱田龙;冈田知之;藤井辽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2D25/20;B62D21/09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蒋国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车身后部结构(1)具备被配置于后地板面板(20)的地板凹部(21)的蓄电池组(10)。蓄电池组(10)具备:蓄电池模块(15);前后一对前侧悬架(11A)和后侧悬架(11B),其将蓄电池模块的前后两侧悬挂支承于车身;和连接前侧悬架(11A)和后侧悬架的载荷路径部件(12)。前侧悬架(11A)和后侧悬架具有:紧固于后车架(30)的凸缘卡圈(11q)和穿插孔(11o);和脆弱部(11t),其被设置于凸缘卡圈和穿插孔的附近,在发生车辆追尾时承受碰撞载荷,成为前侧悬架(11A)和后侧悬架向前方折弯的起点。据此,既能实现轻量化和降低成本,又能减轻对蓄电池组的冲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开发有多种可在发生车辆追尾时保护搭载于车身后部的蓄电池的技术。
已知有一种技术,其利用具有较高刚性的材料形成将蓄电池安装支承于车身的框架件,据此来减轻发生车辆追尾时对蓄电池的冲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框架件追加加强部件或是增大板厚等方法来加强框架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328439号
如现有技术那样,如果为加强框架件而使用具有较高刚性的材料、追加加强部件以及增大板厚等,则会导致增加重量和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实现轻量化和降低成本,又能减轻对蓄电池组产生的冲击的车身后部结构。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后部结构具备在后地板上向下凹进设置的地板凹部和配置于所述地板凹部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组具备:
蓄电池模块;
前后一对悬架,其将所述蓄电池模块的前后两侧悬吊支承于车身;和
载荷路径(load path)部件,其连接一对所述悬架彼此,
所述悬架具有:
车身紧固点(车身紧固结构),其紧固于所述车身;和
脆弱部,其设置于所述车身紧固点的附近,在发生车辆追尾时,承受碰撞载荷,成为所述悬架向前方折弯的起点。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发生车辆追尾时悬架以脆弱部为起点向前方折弯,因此蓄电池组相对于车身向前方移动。因此,能够减轻对蓄电池组的冲击。此外,由于能够通过蓄电池组向前方的移动来减轻冲击,而不需要对蓄电池组本身进行加强,因此能够实现轻量化和降低成本。
另外,一对所述悬架优选具有:
框架主体,其呈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形状;和
车身紧固部,其分别紧固于所述框架主体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并包含所述车体紧固点,
所述脆弱部可以形成于包含有所述框架主体与所述车身紧固部的连接部的规定范围内。
这样,由于仅通过调整连接部的强度,即可调整脆弱部的强弱,因此可使脆弱部的设计变得容易。
另外,优选为在邻接或接近所述连接部的部位,设置有切削所述框架主体的车宽方向的端部而成的切口部。
这样,由于仅通过增减切口量,即可调整脆弱部的强弱,因此可使脆弱部的设计变得容易。
另外,优选为所述连接部为局部连接所述框架主体和所述车身紧固部的单侧焊接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126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相对位置的车辆部件检测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复杂场景工件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