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牙周组织再生的膜状生物修复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39693.0 | 申请日: | 2016-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30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赵丙姣;刘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 |
主分类号: | A61L27/58 | 分类号: | A61L27/58;A61L27/38;A61L27/18;D04H1/728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杜蔚琼 |
地址: | 20000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牙周组织 再生 生物 修复 材料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牙周组织再生的膜状生物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将牙周膜脱细胞基质微粒与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或高分子材料混合后,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得到生物可降解的静电纺丝纤维膜。本发明为改善牙周炎患者综合治疗的预后效果提供依据和新途径,从而为控制由于慢性牙周炎导致或加重的(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感染等)全身性疾病,为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提供一个有效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整个口腔公共卫生体系的效用和社会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组织工程支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牙周组织再生的膜状生物修复材料。
背景技术
慢性牙周炎会导致牙龈炎症、牙周组织破坏、牙槽骨丢失,甚至牙齿脱落,是造成健康人失牙的最主要因素之一。2005年全国第三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公布的数字显示,12岁未治疗的牙龈牙周疾病总患病率为69.0%,35~44岁牙龈牙周疾病的总患病率为97.2%,而67~74岁牙龈牙周疾病总患病率高达99.4%,同时调查显示,成年人群牙龈出血的比例高达77.3%。
牙周疾病不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脱落的首要原因,更是影响心脏、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重要诱因。据国外研究报道,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病和中风的几率分别为牙周正常者的1.4倍和2.1倍。牙周炎患者发生慢性肺部感染及肺功能降低的几率是健康人的2倍。同时有研究报道:牙周病可引起细菌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激活免疫细胞,而这些免疫细胞则能产生细胞因子,由此对全身健康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目前,临床治疗牙周疾病、获得牙周组织再生的方法,如应用屏障膜或骨替代材料引导性组织再生,通常不能实现已缺损牙周组织的完全再生,在恢复牙周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上远未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牙周膜和其他牙周支持组织的再生可以通过以支架材料为基础的治疗方法来实现。因此,必须把一些关键的因素联合起来,改进支架材料的性能使已丧失的牙周组织获得再生。
首先,需要有一定机械强度和血供的支架来为组织形成提供模板和营养源。随着静电纺丝技术和材料学的进展,许多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高分子材料(聚己内酯、聚乳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改良壳聚糖、胶原等)已成功用于电纺技术。但是其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略差,细胞很难迁移至材料内部,影响了临床应用的前景。
牙周膜细胞是牙周组织修复的主要细胞来源。收集口腔治疗中拔除的牙齿,如: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牙齿、无法治疗保留的残根残冠、智齿等,通过同源性牙周膜细胞的体外培养和扩增,是一种不需要额外创伤、获得脱细胞基质原料的有效途径。
基于高分子材料具有的良好机械性能和可降解性能,我们将其与同源性(人来源)牙周膜脱细胞基质微粒和电纺技术相结合,开发一种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好、早期可以促进自体牙周组织长入、不容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可降解牙周修复材料,为临床牙周修复再生提供新的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为改善牙周炎患者综合治疗的预后效果提供依据和新途径,从而为控制由于慢性牙周炎导致或加重的(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感染等)全身性疾病,为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提供一个有效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整个口腔公共卫生体系的效用和社会价值。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牙周组织再生的膜状生物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将牙周膜脱细胞基质微粒与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或高分子材料混合后,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得到静电纺丝纤维膜。
在本发明中,牙周膜脱细胞基质微粒与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高分子材料可以分别或混合后溶解于溶剂中的形成溶液、胶质、悬浮液、分散液等液体混合物,再进行混合。
该溶剂可以选自静电纺丝技术中常用溶剂,如: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四氢呋喃、乙醇、甲醇、丙酮、二氯甲烷、氯仿、丙酮、二乙醇二甲醚、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二甲基亚砜等等溶剂、六氟异丙醇、各类培养液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未经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396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