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水稻橙叶病植原体的引物、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40208.1 | 申请日: | 2016-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53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周国辉;朱英芝;李战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9 | 分类号: | C12Q1/689;C12Q1/686;C12Q1/04;C12N15/11;C12R1/01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王会龙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检测 水稻 橙叶病植 原体 引物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水稻橙叶病植原体的引物,所述用于检测水稻橙叶病植原体的引物包括上游引物及下游引物,所述上游引物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所述下游引物具有SEQ ID NO: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本发明所述引物为检测水稻橙叶病植原体的特异性引物,采用本发明所述特异性引物,只需要进行一次PCR扩增,通过电泳结果是否有特异性条带即可确定检测样品是否被水稻橙叶植原体感染,不需要通过测序进行确定,提高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水稻橙叶病植原体的引物、方法及应用,属于生物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水稻橙叶病植原体属于软壁菌门(Tenericutes)柔膜菌纲(Mollicutes)植原体暂定属[Candidatus(Ca.)genus Phytoplasma]。由水稻橙叶植原体引致的水稻橙叶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的病害,该病害于上世纪60年代首次在泰国发现,随后在马来西亚、印度和菲律宾等等南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发生。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该病在中国的广东广西等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水稻损失,当时的研究表明,电光叶蝉是该病的唯一传播介体,介体的因素限制了病害的大面积扩散,参考文献为:Hibino,H.,Jonson,G.B.,and Sta.Cruz,F.C.1987.Association of mycoplasmalike organisms with rice orange leaf in thePhilippines.Plant Dis.71:792-794.。2014年,Li等报导黑尾叶蝉是该病的新传播介体,随即该病在中国的华南稻区迅速扩散,参考文献为:Li,S.,Hao,W.,Lu,G.,Huang,J.,Liu,C.,and Zhou,G.2015.Occurrence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vector of riceorange leaf phytoplasma in South China.Plant Dis.99:1-5.。2015年在中国广东各主要稻区、海南中南部及广西东部稻区发现该病,部分田块病株率达到80%以上,对中国南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参考文献为:何园歌,李舒,郝维佳,郑静君,钟宝玉,周国辉.2016.水稻橙叶病分子检测及其在华南地区的发生与分布研究,36:9-12.。
由于水稻橙叶病植原体为严格寄生病原菌,不能进行体外纯培养,因此目前对于水稻橙叶病植原体的鉴定只能利用植原体通用的16SrDNA巢氏引物进行PCR扩增鉴定。由于16SrDNA为通用引物,因此扩增的产物需要通过测序才能确定是否为水稻橙叶植原体,繁琐的实验流程及昂贵的测序费用大大限制了对水稻橙叶病的检测及预测。而目前还未出现采用特异性引物检测水稻橙叶病植原体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的检测水稻橙叶病植原体的引物、方法及其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检测水稻橙叶病植原体的引物,所述引物包括上游引物及下游引物,所述上游引物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所述下游引物具有SEQ ID NO: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402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芯片贴装机以及芯片贴装方法
- 下一篇:用于处理图片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