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驾驶模式下移动电话安全接听方法与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98678.3 | 申请日: | 2016-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3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吴家祺;左凤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桐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 模式 移动电话 安全 接听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更具体地,涉及驾驶模式下移动电话安全接听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话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成为人们随时随地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工具。然而,在驾驶状态下,驾驶人接听移动电话往往容易导致安全事故。据交通安全专家研究发现,驾车时打电话会分散驾驶人的注意力,开车打电话时,年轻驾驶人的反应速度仅仅相当于70岁的老年驾驶人,进而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当车速达100公里时,正常的刹车距离是31米,而使用手机时刹车距离则应增加到45米,容易引发事故。这项研究指出,在车流稀少的路段,这种行为对路况虽然影响不大,一旦遇到车流密集的路段,就容易造成塞车。在转弯路段、路面坡度大、雨后湿滑等复杂路况下,驾驶人接听电话的危险性会进一步加大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移动电话接听方法和系统,在其处于驾驶模式下接收到来电时,只有当用户满足在车距、车速、交通状态、路况等风险因素均符合安全要求才能正常的接听电话。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解决行车模式下接听电话引起注驾驶人意力分散,在行车距离小、车速快、复杂路况等情况下容易导致事故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距、车速、交通状态、路况等风险因素均处于安全状态下才能正常接听电话的驾驶模式下移动电话安全接听方法。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距、车速、交通状态、路况等风险因素均处于安全状态下才能正常接听电话的驾驶模式下移动电话安全接听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驾驶模式下移动电话安装接听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当司机接收到来电时,实时测量车辆车速、车距。
S2:判断在当前车速下,车距是否大于安全距离时,当大于安全距离时,执行步骤S3,否则执行S10。
S3:获取当前地理位置和当前路段状况信息。
S4:判断当前路段状况是否安全,如果是安全,执行步骤S5,否则执行S10。
S5:进行来电提示。
S6:判断驾驶人是否接听来电,如果驾驶人接听来电,执行步骤S7;不接听来电或拒接来电,则执行步骤S10。
S7:实时监测车速、车距、当前地理位置和路段状况等信息的变化。
S8:实时判断车速、车距、当前路段等风险因素的是否处于安全范围内,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9。
S9:提示存在不符合安全范围的风险因素。
S10:自动挂断来电,并向来电方发出提示信息,告知来电方驾驶人正在开车,无法接听电话。
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车距包括但不限于与前方车辆的车距、与后方车辆的车距、与左方车辆的车距、与右方车辆的车距。
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当前路段信息包括静态路段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目前车辆位置离转弯处距离、转弯处弧度、路面坡度、是否事故多发地点。
在一种优先的方案中,所述当前路段信息还包括实时路段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路面湿度、车流量状态。
驾驶模式下移动电话安全接听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移动电话端、车辆端、导航端和服务平台。
所述移动电话端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连接通信网络,接听来电、挂断来电或发送短信息。
控制模块:用于监听来电,向车辆端发起测速、测距指令,向导航端发起路段信息监测指令,并根据判断模块的结果对来电做出反应,所述反应包括来电提示、提示存在不符合安全范围的风险因素和自动挂断来电并向来电方发出提示信息。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当前移动电话是否处于安全接听状态,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第二判断单元、第三判断单元和第四判断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在当前车速下,车距是否大于安全距离。
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当前路段状况是否安全。
所述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驾驶人是否接听来电。
所述第四判断单元,用于实时判断车速、车距、当前路段等风险因素的是否处于安全范围内。
所述车辆端包括:
测速模块:用于检测当前车辆行驶速度。
测距模块:用于检测当前车辆与其他车辆的距离。
所述导航端包括:
定位模块:定位当前地理位置信息。
地图模块:提供路段信息,记录当前行驶路线。
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通信网络包括但不限于WIFI、2G/3G/4G移动通信网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桐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桐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86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智能拍照方法及其系统
- 下一篇:一种智能家电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