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生成油‑水‑油和水‑油‑水两种液滴的微流控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10081.6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782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景东;宋亚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B01F13/0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4100 | 代理人: | 朱源,王勇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成 水两种液滴 微流控 芯片 | ||
1.一种可生成油-水-油和水-油-水两种液滴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疏水层(1)、第二疏水层(2)、第一亲水层(3)、第二亲水层(4);
其中,第一疏水层(1)、第二疏水层(2)、第一亲水层(3)、第二亲水层(4)自上而下依次层叠在一起;
第一疏水层(1)的表面贯通开设有第一通孔(101)、第二通孔(102)、第三通孔(103)、第四通孔(104);
第二疏水层(2)的表面贯通开设有第五通孔(201)、第六通孔(202)、第七通孔(203)、第八通孔(204);
第二疏水层(2)的上表面左部开设有第一微通道单元;所述第一微通道单元包括第一圆形凹孔(205)、矩形通道(206)、长直通道(207);矩形通道(206)环绕第一圆形凹孔(205)设置,且矩形通道(206)的左侧边中部凸出形成有第二圆形凹孔(208);长直通道(207)与矩形通道(206)的右侧边中部垂直交叉连通;长直通道(207)的左端与第一圆形凹孔(205)连通;长直通道(207)的右端与第五通孔(201)连通;
第二疏水层(2)的上表面右部开设有第二微通道单元;所述第二微通道单元包括U形通道(209);U形通道(209)环绕第六通孔(202)设置,且U形通道(209)的开口朝左;U形通道(209)的右侧边中部凸出形成有第三圆形凹孔(210);U形通道(209)的两端分别与第七通孔(203)和第八通孔(204)连通;
第二圆形凹孔(208)位于第一通孔(101)的正下方;第一圆形凹孔(205)位于第二通孔(102)的正下方;第六通孔(202)位于第三通孔(103)的正下方;第三圆形凹孔(210)位于第四通孔(104)的正下方;
第一亲水层(3)的表面贯通开设有第九通孔(301)、第十通孔(302)、第十一通孔(303)、第十二通孔(304);
第一亲水层(3)的下表面开设有十字形通道(305);十字形通道(305)的四端分别与第九通孔(301)、第十通孔(302)、第十一通孔(303)、第十二通孔(304)连通;第九通孔(301)位于第五通孔(201)的正下方;第十通孔(302)位于第六通孔(202)的正下方;第十一通孔(303)位于第七通孔(203)的正下方;第十二通孔(304)位于第八通孔(204)的正下方;
所述第一疏水层(1)、第二疏水层(2)均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制成;所述第一亲水层(3)、第二亲水层(4)均采用玻璃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生成油-水-油和水-油-水两种液滴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通道(206)、U形通道(209)均带有圆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生成油-水-油和水-油-水两种液滴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01)、第二通孔(102)、第三通孔(103)、第四通孔(104)、第五通孔(201)、第六通孔(202)、第七通孔(203)、第八通孔(204)、第九通孔(301)、第十通孔(302)、第十一通孔(303)、第十二通孔(304)均为圆形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生成油-水-油和水-油-水两种液滴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疏水层(1)的厚度、第二疏水层(2)的厚度、第一亲水层(3)的厚度、第二亲水层(4)的厚度均为2mm;所述矩形通道(206)的宽度、长直通道(207)的宽度、U形通道(209)的宽度、十字形通道(305)的宽度均为0.2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生成油-水-油和水-油-水两种液滴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圆角的半径为0.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生成油-水-油和水-油-水两种液滴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形凹孔(205)的半径、第二圆形凹孔(208)的半径、第三圆形凹孔(210)的半径均为0.2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生成油-水-油和水-油-水两种液滴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01)的半径、第二通孔(102)的半径、第三通孔(103)的半径、第四通孔(104)的半径均为0.5mm;所述第五通孔(201)的半径、第六通孔(202)的半径、第七通孔(203)的半径、第八通孔(204)的半径、第九通孔(301)的半径、第十通孔(302)的半径、第十一通孔(303)的半径、第十二通孔(304)的半径均为0.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008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钉扣机的送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服装智能吊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