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生成油‑水‑油和水‑油‑水两种液滴的微流控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10081.6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782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景东;宋亚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B01F13/0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4100 | 代理人: | 朱源,王勇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成 水两种液滴 微流控 芯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流控芯片,具体是一种可生成油-水-油和水-油-水两种液滴的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是把生物和化学等领域中涉及到的样品制备、分离、混合、反应及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或基本集成到一块几平方厘米(甚至更小)的芯片上,依靠芯片上微管道、微阀、储液器、微电极、微检测元件和连接器等功能器件控制流体贯穿整个系统,用以取代常规生物或化学实验室各种功能的一种技术平台,因此又被称为片上实验室(lab-on-a-chip)。微流控芯片能够把常规实验的采样、稀释、浓缩、混合、分离、反应和检测等进行功能一体化、微型化、快速化和便携化等。
液滴微流控芯片采用非连续流技术,生成高度单分散的纳升级至飞升级液滴,并以液滴为单元开展相关研究。相比连续流微流控芯片,液滴微流控芯片克服了交叉污染的缺点,并使得高效快速的平行检测和实验成为可能,可实现高通量检测。液滴微流控芯片在生物检测、药物筛选、细胞研究和材料合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水-油-水和油-水-油两种液滴的制备均可以利用双“T”型结构(Okushima S et al, Langmuir 20:9905-9908)和双“十”型结构(Abate AR et al, Lab Chip 11:253-258)。芯片的内表面的亲水和疏水性质对液滴的形成和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油液滴的形成需要芯片的内表面具有疏水性,而油-水液滴的形成需要芯片的内表面具有亲水性。因此,制备水-油-水液滴芯片的前半部分需要疏水表面,而后半部分需要亲水表面;制备油-水-油液滴芯片的前半部分需要亲水表面,而后半部分需要疏水表面。
目前制备水-油-水和油-水-油两种液滴的芯片一般采用一种材料,单一材料的表面亲疏水性质是固定的,这就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改性,由此带来如下问题:其一,表面改性的过程比较繁琐,而且还要在改性过程中对不需要改性的部分进行保护。其二,经过表面改性的表面亲疏水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恢复到原来固有的亲疏水性质。因此,倘若发明一种集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的既能够制备油-水-油液滴又能够制备水-油-水液滴的微流控芯片,则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问题。然而目前并无这样一种液滴微流控芯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目前尚无一种集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的既能够制备油-水-油液滴又能够制备水-油-水液滴的微流控芯片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生成油-水-油和水-油-水两种液滴的微流控芯片。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可生成油-水-油和水-油-水两种液滴的微流控芯片,包括第一疏水层、第二疏水层、第一亲水层、第二亲水层;
其中,第一疏水层、第二疏水层、第一亲水层、第二亲水层自上而下依次层叠在一起;
第一疏水层的表面贯通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
第二疏水层的表面贯通开设有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第七通孔、第八通孔;
第二疏水层的上表面左部开设有第一微通道单元;所述第一微通道单元包括第一圆形凹孔、矩形通道、长直通道;矩形通道环绕第一圆形凹孔设置,且矩形通道的左侧边中部凸出形成有第二圆形凹孔;长直通道与矩形通道的右侧边中部垂直交叉连通;长直通道的左端与第一圆形凹孔连通;长直通道的右端与第五通孔连通;
第二疏水层的上表面右部开设有第二微通道单元;所述第二微通道单元包括U形通道;U形通道环绕第六通孔设置,且U形通道的开口朝左;U形通道的右侧边中部凸出形成有第三圆形凹孔;U形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连通;
第二圆形凹孔位于第一通孔的正下方;第一圆形凹孔位于第二通孔的正下方;第六通孔位于第三通孔的正下方;第三圆形凹孔位于第四通孔的正下方;
第一亲水层的表面贯通开设有第九通孔、第十通孔、第十一通孔、第十二通孔;
第一亲水层的下表面开设有十字形通道;十字形通道的四端分别与第九通孔、第十通孔、第十一通孔、第十二通孔连通;第九通孔位于第五通孔的正下方;第十通孔位于第六通孔的正下方;第十一通孔位于第七通孔的正下方;第十二通孔位于第八通孔的正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00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钉扣机的送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服装智能吊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