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10787.2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11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中本直希;松嶋佑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蒋国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配置于车身前部的前侧车架(1),前侧车架(1)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车架(2)和从前车架(2)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后车架(3),在前车架(2)的后部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的前隔板(50)及后隔板(60),和由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壁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而成的凹部(16),凹部(16)位于前隔板(50)与后隔板(60)之间。据此,能够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时使前车架的后部可靠地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作为车身前部的骨架部件,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
该前侧车架是将前车架和后车架进行连接而成的零部件。其中,前车架在比前轮更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后车架从前车架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延伸且位于底板下方。
另外,下述专利文献的前侧车架中,在前车架的与后车架连接的后端部(以下有时称为“连接部”)设置有加强筋,提高了连接部的刚性。
再者,所述加强筋比连接部更加向前方延伸,提高了前车架的后部整体的刚性。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881936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5377650号
近年来,研发了一种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时能够吸收其碰撞能量的车身前部结构。
因此,优选当来自前方的碰撞载荷发生作用时,前车架的后部向车宽方向折弯来吸收碰撞能量。
但是,由于上述专利文献的前车架的后部的刚性较高,因而,即使来自前方的碰撞载荷发生作用,该前车架的后部也难以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上述背景而提出了本发明,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发生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时使前车架的后部可靠地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的车身前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本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配置于车身前部的前侧车架,所述前侧车架具备:前车架,其沿前后方向延伸;和后车架,其从所述前车架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延伸,
在所述前车架的后部设置有:前隔板及后隔板,两者在前后方向彼此分离;和凹部,其由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壁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而成,所述凹部位于所述前隔板与所述后隔板之间。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当来自前方的碰撞载荷作用于前车架的后部时,应力(压缩应力)集中于凹部(外侧壁)。因此,比凹部更靠近前侧的部位以凹部为起点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
另外,由于凹部位于前隔板与后隔板之间,因而,上述变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折弯)不会受到前隔板和后隔板的妨碍。
再者,通过前隔板和后隔板,提高了凹部的前后的刚性,使更多的应力集中于凹部。
综上所述,前车架的后部在发生来自前方的碰撞时,能够可靠地向车宽方向外侧折弯,以吸收碰撞能量。
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在所述前车架的下方且与所述前隔板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安装架(mount bracket),所述前隔板在俯视时呈大致C字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至少与所述前车架的下壁、上壁部及内侧壁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进一步提高了比凹部更靠近前侧的部位的刚性,因此较多的应力集中于凹部,能够促进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折弯。
另外,提高了在前车架上设置有前隔板的部位,换言之,提高了支承副车架的部位的刚性,使支承于前车架的副车架变得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07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盘式钥匙管理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智能取货系统和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