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乳清多肽饮品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30288.X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151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钱方;王莹;于鲲;牟光庆;姜淑娟;妥彦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C11/10 | 分类号: | A23C11/1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刘慧娟;李馨 |
地址: | 11603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肽 饮品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以大豆乳清废水为原料,酶解制备乳清多肽新型饮品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先将大豆乳清废水经热处理后,加入胃蛋白酶作用于乳清废水中大豆乳清蛋白,进行酶解反应;再调配成口味偏酸的乳清多肽饮品。本发明利用大豆乳清废水生产多肽饮品,有效保留了废水中有益营养成分。变废为宝,既节省资源,又保护环境。功能多肽饮品更易消化吸收,适用人群广泛,生产步骤简单,易于实现,是口味及营养俱佳的一种健康饮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大豆乳清废水制备乳清多肽饮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和种植中心,大豆也是我国人民膳食中主要食品之一,大豆中富含优质蛋白、脂肪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0%左右。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大豆分离蛋白,并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
大豆分离蛋白多用传统“碱溶酸沉法”生产,而目前困扰企业的最大问题是其副产物—大豆乳清废水的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据统计每生产1吨大豆分离蛋白需排放10吨高浓度大豆乳清水。大豆乳清水含固形物约2%,富含乳清蛋白、大豆低聚糖,少量大豆异黄酮、皂甙等生物有机成分,COD(化学需氧量)和BOD(生物需氧量)均高于10000mg/L,是一宝贵生物资源。对大豆乳清废水不加以处理利用,不仅是对环境污染问题,更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大豆乳清蛋白中包含球蛋白、白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细胞色素C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广谱的抗致癌因子,能够预防口腔癌、结肠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还可降低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为更好地利用乳清废水中乳清蛋白等有用资源,李佳栋等以大豆乳清水为原料,经抽滤、脱色、脱味、脱盐等处理工艺得到大豆乳清蛋白饮料。喻东等用大豆乳清废水发酵产朊假丝酵母生产单细胞蛋白。而本发明直接以大豆乳清废水为原料,利用特定的蛋白酶水解乳清蛋白产生低分子肽类,使得终产品中的营养成分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同时使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的产品,还具有低抗原性、降血压和降低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大豆多肽既营养又保健,大豆乳清多肽饮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良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生产一种以丰富的生物有机资源——大豆乳清废水为原料的乳清多肽饮品,采用酶解和调配工艺,将大豆乳清废水变废为宝,为豆制品企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发明所述的利用大豆乳清废水制备乳清多肽饮品的方法是,先将大豆乳清废水进行热处理,将冷却后的废水酶解并过滤,得到上清液,对上清液进行调配,最后杀菌及灌装。
具体的步骤如下:
(1)先将大豆乳清废水80~100℃热处理5~30min,使蛋白适度变性,以保证蛋白质最大限度的酶解;其中,优选的处理条件为:95℃热处理15min。
(2)冷却后进行大豆乳清废水酶解,选用胃蛋白酶进行水解,其中,福林-酚法测定可溶蛋白含量,三氯乙酸(TCA)沉淀法测定肽产率。85~100℃灭酶处理5~15min,并过滤取上清液进行调配后获得口味偏酸的终产品,其中,优选的处理条件为:95℃灭酶处理10min。
对于上文所述的乳清多肽饮品的生产方法,具体的,步骤(2)中酶解过程条件是:pH4.2~5.0,25~40℃下反应1~3h,加酶量为1000~12000U/g大豆乳清蛋白。更优选的情况下,步骤(2)中酶解过程条件是:pH 4.5,37℃下反应2h,加酶量为8000U/g大豆乳清蛋白。
对于上文所述的乳清多肽饮品的生产方法,具体的,步骤(2)中所述的调配,是加入苹果酸或柠檬酸、糖、苹果味香精或柠檬味香精。更优选的情况下,苹果酸或柠檬酸添加量为0.1%、糖添加量为6.0%、苹果香精或柠檬香精添加量为0.0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工业大学,未经大连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02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