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照明段结构动态配置的隧道照明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05847.9 | 申请日: | 2016-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1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邵宗凯;杨家崇;陈婉薇;何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联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 |
代理公司: | 昆明祥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3114 | 代理人: | 施建辉 |
地址: | 6500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照明 结构 动态 配置 隧道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照明段结构动态配置的隧道照明控制系统。由隧道内灯具群、无级调光控制器、车检器、照度计、上位机构成,其中隧道内灯具群分为入口段灯具群、动态配置段灯具群、中间段灯具群及出口段灯具群,动态配置段灯具群中的灯具采用单灯独立控制的方式,上位机根据隧道外的环境亮度及车流量,调整动态配置段灯具群中不同灯具的亮度,实现对隧道内各照明段长度和亮度的动态配置。本发明实现了隧道照明中照明亮度的平滑过渡,解决了因亮度突变而引起的人眼不适应问题,同时实现按需照明,提高了隧道运营的节能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可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隧道、高速公路隧道等隧道照明控制领域,特别适用于多山地区的特长隧道及连续隧道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照明控制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照明段结构动态配置的隧道照明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路已成为人们出行最主要的交通载体之一,建设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在多山区域,通过开凿隧道可以有效降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行车里程,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为了保障隧道的正常运营,往往需要借助多种多样的机电系统,包括照明控制系统、应急报警系统、通风控制系统、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等,其中照明控制系统作为最基本的基础功能系统,对于隧道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传统的隧道照明控制系统主要采用高压钠灯或荧光灯作为照明灯具,采取人工控制的方式实现简单的回路开关控制,能耗及灯具损坏率均比较高。随着大功率LED照明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推广,动态调整隧道中照明灯具的亮度,实现按需照明已成为隧道照明控制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为了改善隧道照明的节能性、舒适性和安全性,一般采用分段照明的方式,将隧道分为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和出口段等照明段,根据人眼视觉适应曲线分别设置各照明段的亮度和长度,在降低“黑洞效应”及“白洞效应”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的前提下,减少因过度照明而导致的能源浪费及灯具寿命损耗。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能耗,一种常用的改进措施是利用无级调光控制系统,根据隧道外的环境亮度及隧道内的车流量,实时调整隧道内各照明段灯具的亮度,从而实现按需照明。
但上述改进方法尚存在一些不足:隧道建设时,各照明段的长度一般按照设计最大值选取,但实际运营过程中,隧道周边的环境条件及车流量等具有明显的时变性,从而导致入口段和过渡段的长度存在冗余或不足的情况,制约了隧道的节能性和安全性;设置过渡段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因亮度突变而导致人眼不适应,诱发行车安全隐患,但现有的过渡段设计一般采用多级分段照明的方式,由于分段数有限,相邻照明段之间依旧存在亮度突变的情况;采用无级调光控制系统虽然可以动态调整隧道内照明灯具的亮度以降低能耗,但无法对各照明段的长度做出调整,特别对于入口段,由于灯具亮度较高,因长度冗余而造成的能耗浪费不可忽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段结构动态配置的隧道照明控制系统,在消除隧道内照明亮度突变对行车安全影响的同时,实现照明段长度的动态配置,降低因过度照明而导致的能源浪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由隧道内灯具群、无级调光控制器、车检器、照度计、上位机构成,其中隧道内灯具群分为入口段灯具群、动态配置段灯具群、中间段灯具群及出口段灯具群,动态配置段灯具群中的灯具采用单灯独立控制的方式,上位机根据隧道外的环境亮度及隧道内的车流量,动态调整动态配置段灯具群中不同灯具的亮度,实现对隧道内各照明段长度和亮度的动态配置。
所述入口段灯具群、中间段灯具群及出口段灯具群以灯具亮度作为分组标准,同一灯具群中各灯具的亮度一致且可调,采用回路集中控制的方式,其中入口段灯具群的灯具亮度最高,中间段灯具群的灯具亮度最低;所述动态配置段灯具群的位置介于入口段灯具群和中间段灯具群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联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昆明联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058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PCB表面贴装方法和印刷电路板
- 下一篇:一种阴阳铜芯板的铆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