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07772.8 | 申请日: | 2016-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8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林蔚然;郭广妍;何建国;于佳琦;赵天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S3/04 | 分类号: | H01S3/04;H01S5/0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03 | 代理人: | 李阳,李浩 |
地址: | 10009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 散光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器的输出功率越来越大,同时对激光器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杂散光是光学系统中所有非正常传输光的总称,激光器系统的杂散光是指除输出主激光外的其它非正常传输关。例如,激光器系统中引入的很多偏振、反射光学元件,都会产生杂散光。为了避免系统内杂散光对光学元件及系统稳定性造成的影响,需要及时对这些杂散光进行处理。
针对杂散光的处理,现有一些针对强光激光器设计制作的一些结构复杂、成本高的杂散光收集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能够针对输出能量为百毫焦(mJ)及更低量级的杂散光进行高效的收集工作。同时优化设计结构,在满足吸收能力的基础上,降低成本。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包括:遮光套筒、外壳、陶瓷片以及冷却底板;其中,所述外壳呈7字型,并且所述外壳的一侧端通过所述遮光套筒封闭,所述外壳的下端通过所述冷却底板封闭;并且,在所述遮光套筒上设置有入射孔径;同时,所述冷却底板的内部设计有冷却水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陶瓷片,并且所述陶瓷片固定在所述外壳的7字型侧壁内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陶瓷片呈直角三角形,并且一直角边与所述外壳的7字型上端壁平行,另一直角边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外壳的7字型侧壁内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7字型上端壁与其平行的所述陶瓷片直角边之间设置有一狭缝。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冷却底板的上表面加工有一层锯齿形状,被所述陶瓷片反射到所述冷却底板上的光一部分被锯齿形结构直接吸收,另一部分在锯齿形结构之间经过反射、散射传输后被逐渐吸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套筒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外壳、所述冷却底板相连,且所述遮光套筒具有厚度,深入至所述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内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射孔径的口径大小设计为入射光斑口径的1.5倍,同时小于杂散光收集装置内的最大孔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中各个部件全部采用氧化发黑的表面处理方式。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针对百毫焦(mJ)量级及更低量级的杂散光,采用水冷结构对杂散光收集装置进行散热,确保了所述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作为一个实施例,参阅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遮光套筒1、外壳2、陶瓷片3以及冷却底板4。其中,外壳2呈7字型,并且外壳2的一侧端通过遮光套筒1封闭,外壳2的下端通过冷却底板4封闭。并且,在遮光套筒1上设置有入射孔径101。同时,冷却底板4的夹层内设计有冷却水层401,冷却底板4上的冷却水层通过热对流降低冷却底板4、外壳2、陶瓷片3以及遮光套筒1的温度,使整个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可以在高吸收功率下持续工作。较佳地,冷却水层401的厚度为3mm。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实施例,所述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还包括陶瓷片3,并且陶瓷片3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壳2的7字型侧壁内部上。较佳地,陶瓷片3呈直角三角形,并且一直角边与外壳2的7字型上端壁平行,另一直角边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壳2的7字型侧壁内部上。优选地,外壳2的7字型上端壁与其平行的陶瓷片3直角边之间设置有一狭缝,便于陶瓷片3安装在外壳2的7字型侧壁内部。
因此,激光通过遮光套筒1上的入射孔径101入射后,激光的一部分功率被陶瓷片3吸收,另外主要的功率被陶瓷片3以反射形式传播到冷却底板4上,以及以散射的形式传播到外壳2上进行吸收。从而,使杂散光进入所述激光杂散光收集装置内部后被陶瓷片3反射至冷却底板4上,被冷却底板4吸收;同时,被陶瓷片3散射到外壳2上的光,被外壳2吸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077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文件校验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太阳能人体感应自动冲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