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快换功能的电池包框架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15032.9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1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宿佳敏;王凯;李宏声;田永义;李明;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奥杰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功能 电池 框架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快换功能的电池包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以其节能环保的优点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车载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尚不够理想,电动汽车单次充电的续驶里程比较短,且电池每次充电时间又太长,让电动汽车的使用和推广受到严重限制。目前,电动汽车的电池基本上都是固定在车架上,当电池中电量过低时,需要及时充电以保证后续的行程的动力,但将电池充满电一般需要八个小时,耗时较长。
现有技术中专利申请号为CN201210458507.2公开的一种电动车电池快换装置,借助内六角扳手旋转六角转头,由六角转头带动丝杆旋转,再通过螺纹配合驱动螺母滑块,间接驱动挡板进行开启或闭合操作。此方案中由于挡板运动空间范围较大,螺母滑块需在丝杆上运动较大的行程才能将挡板完全开启或闭合,另外驱动操作需人工借助工具实现,因此初步估算挡板开启的操作时间不低于1分钟,整个电池的换装不低于5分钟,电池换装效率不够理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具有快换功能的电池包框架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快换功能的电池包框架结构,可高效的将亏电电池取出,满电电池装入,整体换电时间与传统燃油车加油时间相当,提供了一种新的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大大扩展了电动汽车的应用范围。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具有快换功能的电池包框架结构,用于装载动力电池包,其包括收容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承载框架、封闭所述承载框架两端的两个挡板以及驱动所述挡板开启与闭合的驱动模组,所述承载框架中部设置有两个连接板,所述驱动模组包括固定在所述承载框架侧方的电机以及受所述电机驱动进行伸缩运动的且位于所述承载框架两侧的连杆传动系统,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架设有可旋转的连动杆,两个所述连杆传动系统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连动杆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传动系统包括受所述电机驱动进行伸缩运动的第一连杆、被所述第一连杆驱动进行旋转的第一摆臂、被所述第一摆臂驱动进行旋转的第二摆臂与第三摆臂。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摆臂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摆臂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挡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摆臂的中部与所述连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摆臂的两端分别铰接有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摆臂铰接,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三摆臂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摆臂的上部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摆臂与所述第三摆臂的一端均铰接在所述承载框架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框架的底部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中设置有若干滚轮。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框架底部与所述动力电池包一侧底部均设置有限位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承载框架底部与所述动力电池包一侧底部的限位连接座、插入两个所述限位连接座中的限位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种具有快换功能的电池包框架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可快速的将亏电电池取出,满电电池装入,换电时间与传统燃油车加油时间相当,提供了一种新的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大大扩展了电动汽车的应用范围;具体的,通过控制电机的运行模式,对四连杆机构进行驱动,将车体两侧的挡板打开或关闭;动力电池包通过底架上的滑轨装置,在外力作用下,滑出车体,此时,通过市场已有专用装置(例:自动化机械臂或人工操作)将动力电池包拖出并转移到亏电电池存放区,装电过程为上述逆操作;结构为电机驱动,挡板开启或关闭时间短,运行时间可控制在5S左右,整个换电时间控制在2-3分钟,从而高效完成电动汽车的能量补充,提升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承载框架底部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00具有快换功能的电池包框架结构;101动力电池包
1承载框架,11滑轨,12滚轮,13限位连接座,14限位销;2挡板;31电机,32第一连杆,33第一摆臂,34第二摆臂,35第三摆臂,36第二连杆,37第三连杆;4连接板;5连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奥杰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奥杰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150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