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催化剂氧气氧化邻硝基乙苯制备α-邻硝基苯乙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20632.4 | 申请日: | 201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89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佘远斌;李贵杰;方坤;付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01/12 | 分类号: | C07C201/12;C07C205/19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立改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剂 氧气 氧化 硝基 乙苯 制备 硝基苯 乙醇 方法 | ||
一种无催化剂氧气氧化邻硝基乙苯制备α‑邻硝基苯乙醇的方法,涉及α‑邻硝基苯乙醇的制备方法。在不加任何催化剂的条件下,以邻硝基乙苯为原料,氧气为氧化剂,氢氧化钠为碱,反应温度为25‑65℃,在醇溶剂中进行反应,分离纯化得到所述的α‑邻硝基苯乙醇。此方法无需催化剂;原料价格低廉;可以用乙醇作为溶剂,几乎无毒,便宜且易于回收再利用;且反应温度适中,易于生产控制;原料转化率高;目标产物选择性高且收率高达88%,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α-邻硝基苯乙醇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无催化剂氧气氧化邻硝基乙苯制备α-邻硝基苯乙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α-邻硝基苯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染料、医药、食品、有机合成、感光材料、纺织工业等领域。目前合成α-邻硝基苯乙醇的主要方法为有苯乙酮衍生物还原法(Organic Letters,2005,7,1043;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2013,89,552;Chem Plus Chem,2013,78,1273;Eur.J.Org.Chem,2015,11,2374;J.Org.Chem,2016,808,68)。而通过邻硝基乙苯氧化制备α-邻硝基苯乙醇的报道则非常少。2011年伊朗科学家Fatemeh Rajabi等人报道了以邻硝基乙苯为原料,以二氧化硅负载Co(Ⅱ)为催化剂,在乙酸溶剂中,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为自由基引发剂,通入氧气,反应12小时,得到目标产物α-邻硝基苯乙醇和邻硝基苯甲酮的混合物共55%的分离收率,其中α-邻硝基苯乙醇的选择性仅有12%,收率为6.6%(Catalysis Communications,2011,12,510)。该方法必须要使用自由基引发剂,乙酸为溶剂,不仅会造成设备腐蚀,增加产物的制备成本,而且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佘远斌教授报道了以邻硝基乙苯为原料,氧气为氧化剂,在常压、无溶剂的条件下,单核金属卟啉或μ-氧-双核金属卟啉作为仿生催化剂,在100-160℃下反应生成α-邻硝基苯乙醇、邻硝基苯甲酮和邻硝基苯甲酸的混合物,其中邻硝基乙苯的转化率达到25.1%,α-邻硝基苯乙醇的选择性达到49.6%(CN 201310716745.3;化学试剂,2015,37,961)。此类方法解决了在酸性介质中制备α-邻硝基苯乙醇所存在的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亦需要金属卟啉作为催化剂,由于此类催化剂存在着合成收率低、分离纯化困难、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等问题;此外反应反应温度高;且生成的是醇酮酸的混合物,α-邻硝基苯乙醇的选择性和收率均较低,分离困难;使其工业应用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的苯乙酮衍生物还原法,还是仿生催化氧化法,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设备腐蚀、生产成本高、重金属污染、环境污染、催化剂的合成困难、转化率和收率低等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因此急需对目前的方法进行改进,发展绿色环保的工艺方法解决当前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其工业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发展一种无需催化剂、几乎没有毒性、操作安全、收率高、且成本低的氧气氧化邻硝基乙苯制备α-邻硝基苯乙醇的方法。
本发明一种无催化剂氧气氧化邻硝基乙苯制备α-邻硝基苯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加任何催化剂的条件下,以邻硝基乙苯为原料,氧气为氧化剂,氢氧化钠为碱,反应温度为25-65℃,在溶剂中进行反应,分离纯化得到所述的α-邻硝基苯乙醇。
所述的氧气氧化邻硝基乙苯制备α-邻硝基苯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加任何催化剂即可得到目标产物α-邻硝基苯乙醇。
所述氧气氧化邻硝基乙苯制备α-邻硝基苯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邻硝基乙苯浓度为0.3-3.0mol/L,优选0.5-2.0mol/L,进一步优选0.5-0.6mol/L。
所述氧气氧化邻硝基乙苯制备α-邻硝基苯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氢氧化钠作为碱,其浓度为0.6-5.0mol/L,优选1.0-4.5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206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