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评价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结合分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26738.5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96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谢幼华;谷陈建;刘晶;陶帅;潘少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85 | 分类号: | C12N15/85;C07K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吴桂琴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评价 乙型肝炎 病毒 蛋白 结合 分子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及基因工程领域,涉及一种评价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蛋白)结合分子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在细胞内表达分泌型的包含HBx蛋白和荧光素酶NanoLuciferase(Nluc)两者的融合蛋白,通过检测分泌的融合蛋白的萤光素酶活性,量化分泌的HBx蛋白的水平,本方法可用于筛选和鉴定HBx蛋白的结合分子,为研制HBx蛋白的靶向药物提供支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领域,公开了一种评价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蛋白)结合分子的方法。本发明还公开了分泌型的含HBx蛋白和荧光素酶NanoLuciferase(Nluc)的重组融合蛋白的构建方法。本发明的技术要点为在细胞内表达分泌型的含HBx蛋白和Nluc荧光素酶的重组融合蛋白,通过检测分泌的融合蛋白的萤光素酶活性,而量化分泌的HBx蛋白的水平,该方法可用于快速筛选和鉴定HBx蛋白的结合分子,以及用于研制HBx蛋白的靶向药物。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公开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范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有3.5亿HBV慢性携带者,每年约1百万人死于HBV感染所引发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Lavanchy 2004)。资料显示,中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国家,约有0.9亿慢性HBV携带者和3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Liu 2002)。
研究显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由HBV的HBx基因编码,包括154个氨基酸残基(Tiollais 1985),已知的8种HBV基因型(A型-H型)均编码相同长度的HBx蛋白。
研究公开了HBx蛋白对HBV在肝细胞中建立慢性感染是必需的,在HBV感染的肝细胞中,HBx蛋白在细胞核与细胞质均存在分布。所述HBx蛋白包含羧基端反式激活区域与氨基端调节区域,具有广泛的调控基因转录的作用(Betty L 2014),能够被募集到HBV的cccDNA微染色体上,调节cccDNA的转录活性,激活病毒基因的表达和病毒的复制(Laura2009),还能够与宿主细胞中包括p53、DDB1、CRM1、CHOP、CREB等在内的多种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宿主细胞细胞周期、增殖分化与凋亡,并能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Tang 2006)。
目前,研究HBx功能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转染HBx蛋白的过表达质粒进行相关实验,而由于高效抗体和检测试剂的限制,通常在X蛋白N端或C端添加Tag标签或者GFP蛋白;HBx蛋白的检测主要通过将表达HBx蛋白(由转染携带HBx基因的质粒表达)的细胞裂解,提取细胞抽提物,利用相应的抗体进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HBx蛋白本身或HBx蛋白的结合蛋白,该检测方法耗时耗力,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高,难以用于高通量检测研究。
鉴于HBx蛋白的重要作用,针对HBx蛋白的靶向药物可能削弱其活性,从而抑制HBV的感染和复制,以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为此,极有必要建立操作简便而灵敏的筛选和评价HBx蛋白作用分子的报告系统,从而加快HBx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度。
基于现有技术的现状,本申请的发明人拟提供一种评价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蛋白)结合分子的方法,以及含HBx蛋白和荧光素酶NanoLuciferase(Nluc)的重组融合蛋白的构建方法。本发明可用于快速筛选和鉴定HBx蛋白的结合分子,以及用于研制HBx蛋白的靶向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评价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蛋白)结合分子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在细胞内表达分泌型的含HBx蛋白和Nluc荧光素酶的重组融合蛋白,通过检测分泌的融合蛋白的萤光素酶活性,量化分泌的HBx蛋白的水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267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