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32633.0 | 申请日: | 201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82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王炜;谭化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第六元素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B23K26/36;C23C16/04;C23C16/26 |
代理公司: | 11686 北京世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肖淑芳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第二导电层 第一导电层 电容式触控传感器 通道电极 多层石墨烯 薄膜图案 电容感应 光学胶层 芯片连接 超薄柔性 柔性膜 石墨烯 | ||
1.一种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超薄的柔性膜,包括a面和b面;
a面和b面分别设有通道电极;
设置于a面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设置于a面的通道电极与电容式触控传感器的电容感应芯片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由一层或多层石墨烯薄膜图案化而成;
设置于第一导电层表面的第一光学胶层;
设置于b面的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设置于b面的通道电极与电容式触控传感器的电容感应芯片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由一层或多层石墨烯薄膜图案化而成;
设置于第二导电层表面的第二光学胶层;
所述电容式触控传感器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1)通道电极的形成
将超薄的柔性膜的两面分别记为a面和b面,并在两面表面分别制作电容式触控传感器的通道电极和定位标;
2)a面结构的形成
在超薄的柔性膜的a面上,转移石墨烯薄膜,再对a面的石墨烯膜进行图案化处理,使其形成第一层透明触控传感区域电极的图案,第一导电层制作完毕;之后再在图案化的石墨烯膜表面贴合光学胶层;
3)b面结构的形成
采用在气相沉积法得到的金属衬底上复合石墨烯膜的复合结构,在石墨烯转移至超薄的柔性膜的b面之前对石墨烯膜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二层透明触控传感区域电极的图案及定位标图案,第二导电层制作完毕;再通过定位标精准的转移至超薄的柔性膜的b面,之后再在b面石墨烯膜的表面贴合光学胶层,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柔性膜为透明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柔性膜的厚度为1μm-10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柔性膜的厚度为25μm-5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电极采用金属浆料或者采用金属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浆料或金属箔采用银、铜、镍、铬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合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均为1-5层的石墨烯薄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均为单层石墨烯薄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面的通道电极的一端与第一导电层的边缘搭接,另一端与电容感应芯片连接;所述b面的通道电极的一端与第二导电层的边缘搭接,另一端与电容感应芯片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第二光学胶层均采用无色透明的双面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厚度1-1000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厚度为10-150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石墨烯的超薄柔性电容式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胶层的厚度为1-100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第六元素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第六元素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3263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