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散热膜、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47595.6 | 申请日: | 201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1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姚亚刚;卢会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K5/14 | 分类号: | C09K5/14;C01B32/168;C01B32/184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石墨 复合 散热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散热膜、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与酸化的碳纳米管分散液混合均匀,形成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混合分散液;对所述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混合分散液进行真空抽滤处理,形成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复合膜;对所述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复合膜进行高温热还原处理,形成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散热膜。本发明的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散热膜具有结构规整不掉粉、含氧量低、面内取向性好、层间堆积密实且热导率高等优点,制备方法简单,条件易控,成本低,在微电子器件散热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散热膜、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手机终端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中芯片的集成度、封装密度和工作频率迅速提高,使芯片中热流密度的迅速增加,导致芯片温度过高,从而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和系统稳定性。为了保证电子消费品的可靠性及其使用寿命,需要导热率更高、密度更小、更耐高温的新型导热散热材料。传统的散热材料主要是金属材料(例如银、铜),但是这些材料的密度较大、热膨胀系数高、热导率较低(400W/m K左右)。因此,需要发展新的高导热材料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研究表明,碳材料具有高的热导率(例如:单层石墨烯面内热导率为1500~5300W/m K,碳纳米管热导率为3000~3500W/m K)、优异的机械性能、低密度和热膨胀系数小等优点,可作为一种新型高导热材料。
目前,在市面上出售的导热石墨膜有两种:一种是柔性石墨薄膜,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其热导率约为200~500W/mK;另一种是聚酰亚胺裂解石墨膜,是通过将聚酰亚胺膜在高温下裂解而得到,其热导率较高可达1000W/mK,但是,对聚酰亚胺膜的分子结构及构成要求较高,且聚酰亚胺膜裂解需要较长的加热碳化过程以及在高温下(约3000℃)的石墨化过程,工序繁杂苛刻,成本较高。
石墨烯薄膜的导热性能与聚酰亚胺裂解石墨膜相当,但成本相对较低。现有技术中,石墨烯薄膜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制得:一种是通过直接抽滤石墨烯的方法制备,这种方法制备石墨烯薄膜是较难形成,主要原因是分散石墨烯过程中会产生团聚,得不到稳定的石墨烯悬浮液。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氧化石墨烯悬浮液制备氧化石墨烯薄膜,再经过还原处理制备石墨烯薄膜。这种方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薄膜较为规整,但是在还原为石墨烯薄膜时容易破碎,掉粉掉渣,面内取向性差,层间堆积不密实(层间有“air-pocket”,即气袋),导致薄膜散热性能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散热膜、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散热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1)提供氧化石墨烯分散液;
(2)提供酸化的碳纳米管分散液;
(3)将所述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与酸化的碳纳米管分散液混合均匀,形成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混合分散液;
(4)对所述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混合分散液进行(优选为真空抽滤)处理,形成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复合膜;
(5)对所述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复合膜进行高温热还原处理,形成所述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散热膜。
进一步的,前述步骤(1)可以包括:将氧化石墨烯均匀分散于水中,形成所述氧化石墨烯分散液。
优选的,所述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浓度为1~5mg/ml。
进一步的,前述步骤(2)可以包括:将酸化的碳纳米管均匀分散于水中,形成所述酸化的碳纳米管分散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475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