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57157.8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17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梁烁;方骅;吴启勇;蔡洋涛;张鸿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中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融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66 | 代理人: | 金磊 |
地址: | 311227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铁 车辆 全自动 车钩 功能 试验装置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铁车辆线路检测及调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及使用方法。其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试验装置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操作以及携带不方便,车辆通用性较差,并且无法避免操作时触电风险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包括外壳,外壳上部连接有一对可套入全自动车钩救援所用的圆柱结构内的带孔悬挂臂,外壳的正面下部设有四个自锁式开关,外壳的背面设有可与全自动车钩端子排中端子接触的八个圆形触点,其中四个圆形触点为内嵌式,外壳内安装有接收模块和天线,接收模块和天线通过无线连接有遥控器,接收模块使用超外差原理接收遥控器中发射模块发出的信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铁车辆线路检测及调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自动车钩检测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地铁车辆的列车控制线路、监控线路与传统铁路客车相比数量有较大提升,同时车辆之间需要通过多根跨接线实现供电、通信、网络等方面的列车级控制,而不同列车间也使用全自动车钩通过机械、气路、电气连接,实现回送、救援等功能。随着全自动车钩电气功能的逐渐丰富,亟需一种简单、便捷、安全的方式进行相关功能的验证调试。现有的操作需要1人在地铁车辆司机室内操控车上设备,另1人在地铁车辆车底使用装置将全自动车钩上的触点短接,进行全自动车钩的功能测试,需2人,并且无法避免噪声过大的影响以及全自动车钩动作时夹伤手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及使用方法,其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试验装置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操作以及携带不方便,车辆通用性较差,并且无法避免操作时触电风险等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本发明的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包括外壳,所述的外壳上部连接有一对可套入全自动车钩救援所用的圆柱结构内的带孔悬挂臂,外壳的正面下部设有第一自锁式开关、第二自锁式开关、第三自锁式开关,第四自锁式开关,外壳的背面设有可与全自动车钩端子排中端子接触的第一圆形触点、第二圆形触点、第三圆形触点、第四圆形触点、第五圆形触点、第六圆形触点、第七圆形触点、第八圆形触点,其中第五圆形触点、第六圆形触点、第七圆形触点、第八圆形触点为内嵌式,外壳内安装有接收模块和天线,接收模块和天线通过无线连接有遥控器,接收模块使用超外差原理接收遥控器中发射模块发出的信号。
本发明增加的第四自锁式开关,按钮输入、输出端通过导线直接与新增的金属第七圆形触点、第八圆形触点连接,按下后可以将第七圆形触点、第八圆形触点短接;这样改动后可以适用于多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并且可以对全自动车钩更多的功能进行检测。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圆形触点、第二圆形触点、第三圆形触点、第四圆形触点、第五圆形触点、第六圆形触点、第七圆形触点、第八圆形触点的点位与外壳的背面相比下沉5-10mm。这样每个触点都会被保护起来,其不易与其它部件进行碰撞,接触性能较好。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自锁式开关与第一圆形触点、第六圆形触点连接,第二自锁式开关与第二圆形触点、第五圆形触点连接,第三自锁式开关与第三圆形触点、第四圆形触点连接,第四自锁式开关与第七圆形触点、第八圆形触点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接为线缆连接。通过线缆连接,这样不仅反应较快,并且更换维修较为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圆形触点、第二圆形触点、第三圆形触点、第四圆形触点分布在其中一个带孔悬挂臂的根部处,第五圆形触点、第六圆形触点、第七圆形触点、第八圆形触点分布在另一个带孔悬挂臂的根部处。8个触点成一字形排列,这样安装接线时较为方便。
一种地铁车辆全自动车钩功能试验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中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中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571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收纳架盒(Y‑1061)
- 下一篇:收纳架盒(Y‑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