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四输入端组合逻辑电路的晶体管级实现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65124.8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2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唐立伟;任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恒烁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9/20 | 分类号: | H03K19/20;H03K19/09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入 组合 逻辑电路 晶体管 实现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逻辑的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四输入端组合逻辑电路的晶体管级实现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实现该四输入端组合逻辑电路的晶体管级实现机构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之处:
一,电路复杂、所需逻辑门数目较多
现有技术要实现逻辑Y=~((A+B)·(C+D)),经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代码编辑,然后综合后会是如图2所示的分三级来实现,其调用了1个反相器和3个或非门。
二,信号传输延迟大
信号经此三级门的传输,由于门本身固有的延迟,从输入到输出的总的传输延迟加大。输入到输出的传输延迟太大,对于频率高,对信号延迟大小很关心的电路将会是致命的。
三,所需电路成本高
由于现有电路使用了1个反相器(1PMOS+1NMOS共2个晶体管)和3个或非门(2PMOS+2NMOS共4个晶体管),这总体是需要14个晶体管的,由于晶体管数目较多,导致其所占用的硅片面积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四输入端组合逻辑电路的晶体管级实现机构,其保证逻辑电路内逻辑功能的同时削减电路中所使用的晶体管数目,取得了降低电路中的信号延迟及降低电路成本的效果。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四输入端组合逻辑电路的晶体管级实现机构,其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正极电源、负极电源,第一三极管的漏极和第二三极管的漏极均与正极电源相连,第一三极管的栅极与第五三极管的栅极相连,第一三极管的源极与第三三极管的漏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栅极与第七三极管的栅极相连,第二三极管的源极与第四三极管的漏极相连,第三三极管的栅极与第六三极管的栅极相连,第三三极管的源极与第五三极管的漏极相连,第四三极管的栅极与第八三极管的栅极相连,第四三极管的源极与第六三极管的源极相连,第五三极管的源极与第七三极管的漏极相连,第六三极管的源极与第八三极管的漏极相连,第五三极管的漏极与第六三极管的漏极相连,第七三极管的漏极与第八三极管的漏极相连,第七三极管的源极与第八三极管的源极均与负极电源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均为PMOS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均为NMOS管。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保证逻辑电路内逻辑功能的同时削减电路中所使用的晶体管数目,取得了降低电路中的信号延迟及降低电路成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四输入端组合逻辑电路的晶体管级实现机构的电路图。
图2为现有技术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发明四输入端组合逻辑电路的晶体管级实现机构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六三极管Q6、第七三极管Q7、第八三极管Q8、正极电源Vdd、负极电源Vss,第一三极管Q1的漏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漏极均与正极电源Vdd相连,第一三极管Q1的栅极与第五三极管Q5的栅极相连,第一三极管Q1的源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漏极相连,第二三极管Q2的栅极与第七三极管Q7的栅极相连,第二三极管Q2的源极与第四三极管Q4的漏极相连,第三三极管Q3的栅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栅极相连,第三三极管Q3的源极与第五三极管Q5的漏极相连,第四三极管Q4的栅极与第八三极管Q8的栅极相连,第四三极管Q4的源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源极相连,第五三极管Q5的源极与第七三极管Q7的漏极相连,第六三极管Q6的源极与第八三极管Q8的漏极相连,第五三极管Q5的漏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漏极相连,第七三极管Q7的漏极与第八三极管Q8的漏极相连,第七三极管Q7的源极与第八三极管Q8的源极均与负极电源Vss相连。
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均为PMOS管(P沟道的场效应晶体管),第五三极管Q5、第六三极管Q6、第七三极管Q7、第八三极管Q8均为NMOS管(N沟道的场效应晶体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恒烁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恒烁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651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党参专用育苗基质
- 下一篇:一种食用菌培养基、其制备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