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研磨头及研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32022.0 | 申请日: | 2016-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16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谭巧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天津)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37/11 | 分类号: | B24B37/11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屈蘅;李时云 |
地址: | 300385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研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研磨头及研磨装置。
背景技术
20世纪70年代,多层金属化技术被引入到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此技术使 芯片的垂直空间得到有效的利用,并提高了器件的集成度。但这项技术也使得 衬底表面不平整度加剧,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引起光刻胶厚度不均进而 导致光刻受限)严重影响了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业界先后开发了多种平坦化技术,主要有反刻、玻璃回流、 旋涂膜层等,但效果并不理想。80年代末,IBM公司将化学机械抛光 (Chemical-MechanicalPlanarization,CMP)技术进行了发展使之应用于衬底的平 坦化,其在表面平坦化上的效果较传统的平坦化技术有了极大的改善,从而使 之成为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有关键地位的平坦化技术。
化学机械抛光工艺使用具有研磨性和腐蚀性的抛光液,并配合使用研磨垫。 研磨垫的尺寸通常比晶圆要大。研磨垫和晶圆被一个可活动的研磨头压在一起, 晶圆和研磨垫同时转动(通常是以相反的方向转),但是它们的中心并不重合。在 这个过程中晶圆表面的材料和不规则结构都被除去,从而达到平坦化的目的。 平坦化后的晶圆表面使得干法刻蚀中的图样的成型更加容易。平滑的晶圆表面 还使得使用更小的金属图样成为可能,从而能够提高集成度。
现有的研磨头通常包括:基座、吸附机构及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 述基座和所述吸附机构之间,并将两者连接;其中密封圈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环 形圈,所述环形圈的内径边缘套接于靠近所述吸附机构的所述基座上,所述环 形圈的外径边缘套接于靠近所述基座的所述吸附机构上,以将基座和吸附机构 通过密封圈间接连接。研磨头实际工作时,吸附机构中吸附有晶圆,基座在驱 动器的驱动下转动,在密封圈的传递作用下带动吸附机构转动,使得吸附机构 中吸附的晶圆相对研磨垫旋转完成对晶圆的平坦化处理。这里,密封圈的作用 主要是调整压力大小及保持基座和吸附机构之间的密封,此外,由研磨头工作 的原理可知,密封圈还起到将基座的旋转力传递给吸附机构的媒介作用。
但是,上述结构的研磨头需要定期更换,以确保研磨效果,主要是因在密 封圈传递传动力时,吸附机构旋转时的扭矩作用于密封圈上,密封圈长期承受 扭矩会出现破裂的现象,影响密封圈的密封性,进而影响研磨头的工作性能, 导致研磨的产品良率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研磨头及研磨装置,以解决由于研磨头的 密封圈易破裂,使得密封圈的密封性下降,导致研磨头的工作性能下降,需要 定期更换研磨头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研磨头,所述研磨头,包括:
基座、吸附机构及设置于所述基座和吸附机构之间并与两者连接的密封圈,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主动部件和至少一个被动部件,所述主动部件固 定于所述基座上,所述被动部件固定于所述吸附机构上,所述主动部件跟随所 述基座进行旋转运动,并推动所述被动部件进行旋转运动,以带动所述吸附机 构进行旋转运动。
可选的,在所述的研磨头中,所述被动部件为磁铁杆,所述主动部件包括 壳体和磁铁,所述磁铁套接于所述壳体中并沿所述壳体做伸缩运动。
可选的,在所述的研磨头中,所述磁铁的自由端与所述磁铁杆的自由端的 极性相同。
可选的,在所述的研磨头中,所述磁铁的自由端与所述磁铁杆的自由端的 极性不同。
可选的,在所述的研磨头中,所述主动部件和所述被动部件均为磁铁杆。
可选的,在所述的研磨头中,所述主动部件的自由端与所述被动部件的自 由端的极性相同。
可选的,在所述的研磨头中,所述主动部件的自由端与所述被动部件的自 由端的极性不同。
可选的,在所述的研磨头中,所述主动部件和所述被动部件均为永磁铁杆。
可选的,在所述的研磨头中,所述主动部件水平固定于所述基座上,所述 被动部件竖直固定于所述吸附机构上,所述主动部件推动所述被动部件进行旋 转运动时,所述主动部件的自由端与所述被动部件的自由端相交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天津)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天津)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20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