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26502.2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44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陈敬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欣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创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50125 | 代理人: | 付继德 |
地址: | 40256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减震 降噪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
背景技术
排气管是发动机排气系统的一部分,其用于排出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汽车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噪音,噪音传递至汽车外,将对汽车周围产生噪声污染。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在通过排气管时对排气管的内壁造成冲击,使得排气管产生震动。排气管在震动过程中与汽车中的其它零部件产生碰撞,这是汽车工作噪音的一大来源。当前,主要采用对排气管增加固定结构,从而更好的固定主排气管以减少排气管的震动。然而这样的做法,其降噪效果并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通过缓冲片的设置,可降低废气对内管组件的冲击力;通过内管组件中缓冲管和波纹管的交替设置,既能直接减少内管组件与外管之间的剧烈撞击,又可使得每一个缓冲管均相对独立地存在于外管内,从而,可大大减少每一缓冲管因其他缓冲管而连带移动的几率,进而,达到降低震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包括左右两端均开口的外管,外管的内壁设有环形容纳槽,环形容纳槽内设置有左右两端均开口的内管组件;
内管组件的轴向长度小于环形容纳槽的轴向长度,内管组件的左右两端均转动设置有若干个滚珠,滚珠可与环形容纳槽内壁的两端滚动配合;
环形容纳槽内壁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弹性圈,两弹性圈分别与内管组件的左右两端相贴合;
内管组件的外壁面与外管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消音棉层;
内管组件包括若干个缓冲管和若干个波纹管,相邻两个缓冲管通过同一个波纹管间隔相连,每一缓冲管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外凸的缓冲片。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增加的固定结构虽然能够使排气管固定得更加稳固,但是废气在通过排气管时对排气管内壁的冲击力会通过固定结构传递至汽车的底盘,从而增加了汽车的整体震动,导致降噪效果无法得到明显提升。为此,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汽车减震降噪管。本实用新型中,外管与内管组件共同形成有排气管道,内管组件由多个缓冲管和波纹管交替连接而成。应用时,由于每一缓冲管上均设置缓冲片,因而废气进入排气管道后通过其与缓冲片的撞击作用,其作用力会得到分散及减弱,也即能给予内管组件相对较弱的冲击力,从而,达到降低冲击的效果。当内管组件接受到冲击力后,波纹管可吸收废气对内管组件施加的来自各个方向的冲击力,这样,既能直接减少内管组件与外管之间的剧烈撞击,又可使得每一个缓冲管均相对独立地存在于外管内,从而,可大大减少每一缓冲管因其他缓冲管而连带移动的几率,进而,达到降低震动的目的。另外,通过弹性圈与内管组件之间的贴合配合,可有效缓冲内管组件与环形容纳槽之间的撞击作用力。内管组件的两端镶嵌有多个滚珠,这样,可减少内管组件与环形容纳槽之间的摩擦,进而,便于实现缓冲管相对外管小幅度的转动或者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内外壁之间和缓冲管的内外壁之间均设置有隔音毡。如此,可隔离噪音,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降噪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孔吸音棉层。在缓冲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多孔吸音棉层,进一个提高了降噪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组件中的若干个所述缓冲管配置为:具备交替布置的大直径通道和小直径通道。本实用新型中,两相邻缓冲管可设置为:其中一个缓冲管设置有大直径通道,而另一个缓冲管设置有内径大小小于前述缓冲管内径的小直径通道,也即,在内管组件中交替布置有大直径通道和小直径通道。这样,在通过内管组件的过程中,废气可在大直径通道中扩散,在小直径通道中被压缩,如此使得废气中的声波得到消解,进一步提高了降噪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两端均开设有与所述环形容纳槽连通的润滑油加注孔,润滑油加注孔的开口位于所述内管组件外壁与所述弹性圈外壁之间的区域;还包括与润滑油加注孔配合的堵头。设置润滑油加注孔,通过润滑油加注孔向环形容纳槽内加注润滑油,延缓滚珠的磨损,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加上弹性圈的设置,可防止润滑油滴入排气通道内,减少润滑油的浪费,同时,也可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应用时,应用时,由于每一缓冲管上均设置缓冲片,因而废气进入排气管道后通过其与缓冲片的撞击作用,其作用力会得到分散及减弱,也即能给予内管组件相对较弱的冲击力,从而,达到降低冲击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欣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欣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265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