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材料辐射致放气的在线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45502.9 | 申请日: | 2016-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626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罗艳;吴晓斌;王魁波;陈进新;谢婉露;张罗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7/14 | 分类号: | G01N7/14;G01N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619 | 代理人: | 郎志涛 |
地址: | 10009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辐射 放气 在线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真空条件下材料辐射致放气的在线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任何固体材料置于真空环境中都会解吸而放气,在卫星、飞船、空间和某些半导体等领域,真空材料由于受到光、热或电子束等的辐射而产生加速放气过程,放出的部分气体会恶化原有真空环境,致使一些光学元器件失效。精确分析真空辐射条件下材料的放气行为是评价材料真空性能的重要依据,包括准确获得辐射致放气量、放气组分和辐射致放气分量。
中国已授权专利“一种双测试室测量材料放气率的装置和方法”,其公开号为CN101696923,如图1所示,包括高真空室(112)、超高真空室(102)、分离规(107)、超高真空角阀A(105)、超高真空角阀B(106)、直通阀A(110)和直通阀B(111),双分子泵抽气系统(101);还包括:对称的测试室A(108)和测试室B(109)。双分子泵抽气系统(101)与超高真空室(102)连接;超高真空室(102)与两个对称的测试室A(108)和测试室B(109)分别通过小孔相连通,小孔的直径范围5.7mm~14mm;分离规(107)桥接于超高真空室(102)和测试室A(108)之上,并且分离规(107)与超高真空室(102)和测试室A(108)连接处分别装有超高真空角阀A(105)和超高真空角阀(106);测试室A(108)和测试室B(109)分别通过直通阀A(110)、直通阀B(111)与高真空室(112)连接,高真空室(112)内置加热板。该装置结构复杂,操作不便,材料采用加热放气,影响因素多,测量精度相对较低,造价昂贵。
《真空与低温》2014年第20卷第一期论文“材料在真空环境下放气测试技术研究”介绍了其采用静态升压法、固定流导法和双通道气路转换法测试红外辐照加热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放气率,并指出随着材料温度的升高,放气率会增加。但其并未测试仅由于辐射产生的放气率。若采用上述装置测试仅由于辐射产生的放气,往往需针对相同材料的样品在同样的工况下分别测试未辐射和辐射时样品的放气率,两者相减获得。由于样品的放气率与抽气时间、温度、表面状况和周围环境等息息相关,因此很难保证两次测试条件完全一致,给精确测试辐射致放气带来困难。
目前测试材料各放气组分的分压大多采用质谱仪,通过加热灯丝电离周围环境中的气体分子为离子,直接测试得到离子流的大小,采用内部计算的方法间接获得分压。
中国已授权了专利“具有自校准功能的复合型材料放气率测试系统及方法”,公开号为CN201210431477,该装置真空腔室较多,结构极其复杂,系统造价非常高。该系统通过校准质谱仪灵敏度的办法来增加测试精度,但实际质谱仪分压的计算除与灵敏度有关外,还涉及电离几率、图形系数、转化因子和探测因子等,非常复杂;且目前市场上大多质谱仪的计算规则也略有不同。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材料辐射致放气的在线测试装置,使得测试过程简单、结果更为真实精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材料辐射致放气的在线测试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真空腔室系统、辐射腔室系统、抽气系统、供气系统、检测组件和数控采集单元,其中,
所述真空腔室系统包括一个真空腔室(1),所述真空腔室(1)内部放置待测样品(3);
所述辐射腔室系统与所述真空腔室系统通过法兰窗口(4)相连;
所述抽气系统与所述真空腔室系统相连;
所述供气系统与所述真空腔室系统相连,向所述真空腔室(1)通入各类气体;
所述检测组件包括真空规(19)和质谱仪(20);
所述数控采集单元用于控制真空泵组、辐射源(6)和检测组件的开关,在线实时采集真空数据,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保存和计算。
优选地,所述真空腔室系统包括:真空腔室(1)、样品台(2)、样品(3)和法兰窗口(4),样品台(2)固定在真空腔室(1)的一侧,而非抽气口上方,样品(3)放置在样品台(2)上,法兰窗口(4)在真空腔室(1)上。
优选地,所述辐射腔室系统包括:辐射腔室(5)、辐射源(6)和辐射流(7), 辐射源(6)置于辐射腔室(5)中,为光、热或电子束辐射,辐射流(7)透过法兰窗口(4)辐射到样品(3)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455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滑溜水作用下页岩气解吸附能力测试仪
- 下一篇:一种自动化密度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