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准零刚度惯性作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22588.0 | 申请日: | 2016-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687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杨铁军;辛和;章凯;张闻启;朱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东菱智能减振降噪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3 | 分类号: | F16F15/03;F16F15/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57 | 代理人: | 姚惠菱,杨慧林 |
地址: | 21516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刚度 惯性 作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主动减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加作动器低频出力的非线性支撑的惯性作动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振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被动隔振技术虽然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但是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点,当隔振系统结构确定以后,减振效果确定,无法适应外扰频率的变化,同时只有当激励频率大于倍的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才能起减振作用,但过低的系统固有频率在实现时会导致静变形过大与失稳的问题,造成低频隔振难题。
振动主动控制技术能够克服上述问题,得到了快速发展。作动器是主动控制的重要部分,其包括驱动部件、活动部件以及弹性支撑,驱动部件采用驱动线圈,活动部件构成一闭合磁路系统,一方面,作动器的出力大小符合左手定则,其出力大小与磁场强度、电流强度以及导线长度成正比,为了符合使用和安装要求,现有的作动器的体积和电流强度一般不宜过大,而体积又限制了磁场强度和导线长度,因此,现有的作动器的出力一般较小;另一方面,作动器的出力频率与弹性支撑有关,其出力频率应大于活动部件和弹性支撑构成的组件的固有频率,授权公告号为CN104500647B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层主被动机电集成式隔振装置,其采用弹簧作为弹性支撑,由于现有弹簧的刚度低,其固有频率一般无法达到低频甚至超低频,因此,现有的作动器的出力频率也无法达到低频甚至超低频。综上,现有的作动器的低频出力较小,因而研发一种增加作动器低频甚至超低频出力的惯性作动器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准零刚度惯性作动器,在不需要增大体积和输入电流的情况下,增加作动器的低频甚至超低频出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准零刚度惯性作动器,包括外壳、活动部件以及驱动部件,所述外壳包括底座、上端盖以及侧壁,所述活动部件分别设有第一支撑部件和导向部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沿竖直方向弹性支撑所述活动部件,所述导向部件沿竖直方向导向所述活动部件,所述活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传力至所述底座上,所述驱动部件传力至所述底座上,所述活动部件构成一闭合磁路系统,以同步产生驱动所述驱动部件振动的作用力和驱动其自身振动的反作用力,所述活动部件还设有第二支撑部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部件沿水平方向弹性连接所述活动部件并沿所述活动部件的周向均布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沿竖直方向为静态压缩状态或动态压缩拉伸交替状态,所述第二支撑部件沿水平方向为静态压缩状态或动态压缩状态。
所述活动部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件构成的组件的固有频率小于所述活动部件的振动频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件采用板式复合弹簧,所述板式复合弹簧包括连接板、连接衬套以及橡胶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连接衬套为金属材质,所述连接板设有中部通孔,所述连接衬套同轴设置在所述中部通孔中,所述橡胶板硫化成型于所述连接板的内侧边和所述连接衬套的外壁之间,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底座相对固定,所述连接衬套与所述活动部件相对固定并悬空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部分向上延伸形成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与所述连接板相对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部件采用柱式复合弹簧,所述柱式复合弹簧包括内侧连接头、外侧连接头以及橡胶棒,所述内侧连接头和所述外侧连接头为金属材质,所述内侧连接头和所述外侧连接头同轴设置,所述橡胶棒硫化成型于所述内侧连接头和所述外侧连接头之间,所述内侧连接头与所述活动部件相对固定,所述外侧连接头与所述侧壁相对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橡胶棒沿水平方向的压缩量可调,所述外侧连接头穿过所述侧壁的通孔,所述外侧连接头还螺纹连接有分别位于所述通孔的两侧的调节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部件包括磁缸、设置在所述磁缸中的永磁体及设置在所述磁缸和所述永磁体上侧位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分别与所述磁缸和所述永磁体相对固定,所述驱动部件包括线圈骨架和驱动线圈,所述线圈骨架设置在所述磁缸和所述永磁体之间的气隙中并传动连接所述底座,所述驱动线圈缠绕在所述线圈骨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部分向上延伸形成筒形支架,所述筒形支架作为所述线圈骨架。
进一步的,所述永磁体的上,下侧位置还分别设置有上,下轭铁,所述上,下轭铁分别与所述磁缸的之间形成上,下气隙,所述上,下气隙中分别设置所述驱动部件,两个所述驱动部件通过环氧树脂套固化为一个整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东菱智能减振降噪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东菱智能减振降噪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225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减震器用耐老化衬套
- 下一篇:CT方舱检查床减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