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制动器散热导流机构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621463354.0 | 申请日: | 201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96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斌;李红松;金远达;张杨;李霏;胡宝成;王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78 | 分类号: | F16D65/7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13126 | 代理人: | 谭琳娜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制动器 散热 导流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动器散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制动器散热导流机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辆制动器散热导流机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器是指产生阻碍车辆运动或制动力的部件,其作为汽车中的重要部件,其制动性能直接关系到汽车安全性,目前由散热性能不良引起的制动性能差所造成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制动器常见的散热形式为通风盘式散热结构,即通过制动盘气流通道提高制动盘散热效果,同时改善制动盘罩壳的结构,将气流最大程度引入到罩壳内部,达到制动盘散热的效果。此种结构在非频繁制动工况下,可以满足制动器的散热效果,但在比较恶劣的行驶环境且需要频繁的制动工况下制动器温度会快速升高,因制动器自身结构无法满足散热效果,导致制动器温度高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造成制动性能下降,进而会影响行车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制动器散热导流机构,以在任何工况下均能将气流引导至制动器处而用于制动器的散热。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制动器散热导流机构,包括:
导流机构,固定于与车辆车轮连接、并随动于制动器的车辆构件上,且所述导流机构具有面向车辆迎风方向布置的气流进口,以及连通于所述气流进口、而将气流引导至所述制动器处的气流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通道被构造成弧形。
进一步的,在所述气流通道内设有沿气流流向布置的分道板。
进一步的,所述分道板为交错布置的多块。
进一步的,在所述导流机构上对应于所述气流通道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沿所述气流通道的走势布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导流机构上设有装安装通孔,所述车辆构件上形成有穿设于所述安装通孔内的固定部,并在所述固定部上连接有夹置于所述安装通孔两侧端口处的紧固件。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件为螺接于所述固定部上的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构件为转向节或转向横拉杆。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制动器散热导流机构,通过将导流机构安装于与车轮连接、并随动于制动器的车辆构件上,可在任何工况下,均能将车辆迎风方向的气流经由气流通道引入制动器处,从而可加大制动器表面的热对流而利于制动器散热,进而使制动器可具有较好的制动性能。
(2)气流通道被构造成弧形,可将气流充分引到制动器处。
(3)分道板可对气流进行分流,以避免在气流通道内产生湍流而引起风噪。
(4)分道板设置多块,可提高对气流的分流效果。
(5)加强筋可提高导流机构的结构强度。
(6)加强筋沿气流通道的走势布置,可降低风阻,而能够利于气流进入气流通道内。
(7)设置安装通孔,可便于导流机构于车辆构件上的安装。
(8)紧固件采用螺母,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在该车辆上装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辆制动器散热导流机构。
本车辆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车辆制动器散热导流机构,可提高制动器的制动性能,从而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制动器散热导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制动器散热导流机构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仰视图;
图4为图2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本体,11-气流进口,12-气流出口,2-分道板,3-气流通道,4-安装块,41-安装通孔,42-减重槽,5-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制动器散热导流机构,包括固定于与车辆车轮连接、并随动于制动器的车辆构件上的导流机构,且导流机构具有面向车辆迎风方向布置的气流进口,以及连通于气流进口、而将气流引导至制动器处的气流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633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摩擦刹车蹄铁
- 下一篇:一种太阳能公共充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