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冷却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13982.5 | 申请日: | 2016-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7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郑焞安;全泰洙 | 申请(专利权)人: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6/32 | 分类号: | F02M26/32;F28F9/013;F28D7/16;F28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潘炜,庄恒玲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冷却器 | ||
1.一种排气冷却器(2),包括:
换热管(21),所述换热管(21)容纳在发动机(1)的冷却水中,所述发动机(1)的排气通过所述换热管(21)以与冷却水交换热量;以及
板(22),所述板(22)构造成将所述换热管(21)安装至所述发动机(1),
其中,所述换热管(21)包括:
第一管单元(211),所述第一管单元(211)构造成与用于排气的进气孔(121)连通并且改变从所述进气孔(121)吸入的排气的流动方向;
第二管单元(212),所述第二管单元(212)构造成与所述第一管单元(211)连通并且沿一个方向引导从所述第一管单元(211)吸入的排气;以及
第三管单元(213),所述第三管单元(213)构造成与排气回气孔(122)和所述第二管(212)连通并且改变从所述第二管单元(212)吸入的排气的流动方向,以将所述排气引导到所述回气孔(122),
其中,在所述第二管单元(212)的内部通道中设置有散热翅片(2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冷却器(2),其中,所述散热翅片(214)沿一个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冷却器(2),其中,所述第一管单元(211)和所述第三管单元(213)中的至少一者可拆除地联接至所述第二管单元(2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冷却器(2),其中,所述第一管单元(211)、所述第二管单元(212)和所述第三管单元(213)容纳在冷却水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冷却器(2),其中,所述第一管单元(211)和所述第三管单元(213)中的至少一者包括:
直线部分(2111、2131),所述直线部分(2111、2131)包括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流动通道;以及
弯曲部分(2112、2132),所述弯曲部分(2112、2132)从所述直线部分(2111、2131)延伸并且包括弯曲的流动通道,
其中,沿一个方向延伸的额外的散热翅片(2151、2152)设置在所述直线部分(2111、2131)的内部流动通道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冷却器(2),其中,在所述第一管单元(211)、所述第二管单元(212)和所述第三管单元(213)中的至少一者的侧壁中形成有不平坦表面(E)。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冷却器(2),
其中,所述第一管单元(211)的入口中心(C11)与所述第三管单元(213)的出口中心(C32)之间的第二距离(D2)长于所述第一管单元(211)的所述入口中心(C11)与所述第一管单元(211)的出口中心(C12)之间第一距离(D1),并且所述第二距离(D2)短于所述第一距离(D1)的二十倍,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距离(D2)长于所述第三管单元(213)的入口中心(C31)与所述第三管单元(213)的出口中心(C32)之间的第三距离(D3),并且所述第二距离(D2)短于所述第三距离(D3)的二十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冷却器(2),
其中,所述第一管单元(211)和所述第三管单元(213)中的至少一者基于预定的曲率半径(R)弯曲,并且
其中,所述曲率半径(R)大于6mm且小于3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冷却器(2),其中,所述第一管单元(211)和所述第三管单元(213)中的至少一者以预定的第一角度(α)从所述第二管单元(212)弯曲。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气冷却器(2),其中,所述第一角度(α)是直角。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气冷却器(2),其中,所述第一角度(α)是钝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排气冷却器(2),其中,从所述第二管单元(212)弯曲的所述第一管单元(211)和所述第三管单元(213)中的至少一者包括:
第一部分(P1),所述第一部分(P1)以所述第一角度(α)从所述第二管单元(212)弯曲;以及
第二部分(P2),所述第二部分(P2)以预定的第二角度(β)从所述第一部分(P1)弯曲,
其中,所述第二角度(β)是钝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398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控制策略
- 下一篇:除雾器、排气再循环系统及具备该系统的船用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