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受试物质的检测方法及在该方法中使用的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15139.0 | 申请日: | 2016-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301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赤间健司;铃木誓吾;小田健太;白井健太郎;熊本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33/543 | 分类号: | G01N33/543;G01N15/14;G01N21/7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郑天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质 检测 方法 使用 试剂盒 | ||
本发明涉及检测试样中的受试物质的方法及在该方法中使用的试剂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试样中的受试物质的方法及在该方法中使用的试剂盒。
【背景技术】
作为检测试样中的受试物质的方法,已知数字检测法。数字检测法是指通过一分子一分子检测受试物质而高灵敏度地检测受试物质的方法。
作为数字检测法的一例,已知专利文献1的方法。专利文献1的方法记载了称为数字ELISA,可一分子一分子检测受试物质。由此方法,首先在珠上形成含标记酶及一分子受试物质的免疫复合物。添加酶底物之后,珠被逐个封入微孔或液滴等的隔区化的区域(以下,也简称为“隔区”)。此隔区与别的隔区在空间上隔离,在隔区间不进行化合物的交换。从而,在含形成了免疫复合物的珠的隔区中,酶反应发生,荧光发生。一方面,在含未形成免疫复合物的珠的隔区中,酶反应不发生,荧光不发生。基于检测到荧光的阳性隔区而一分子一分子数字检测受试物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212848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数字检测法中,为了检测而如上述一样含一分子受试物质的隔区变得必要。为了从含多个分子受试物质的混合液调制含一分子受试物质的多个隔区,要求用于微孔或液滴形成的装置等,特殊的装置,检测操作变得烦琐。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不进行如上所述的隔区化而可进行数字检测的方法。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检测试样中的受试物质的方法。此方法包括以下的工序:在载体粒子上形成含能与受试物质结合的第一捕获物质、一分子受试物质、能与受试物质结合的第二捕获物质和催化剂的复合物的工序;使复合物的催化剂和底物反应,将反应产物固定于载体粒子的工序;及,通过检测固定了反应产物的载体粒子,检测受试物质的工序。
在所述方法中,由形成工序,每一个载体粒子捕获一分子受试物质;在固定工序中,反应产物固定于固定有生成该反应产物的催化剂的载体粒子,但基本上不固定于其他载体粒子;形成工序包括将试样和含多个载体粒子的试剂混合的工序。在检测工序中,各载体粒子未被隔区化。
另外,本发明提供区别检测试样中的第一受试物质和与第一受试物质不同的种类的第二受试物质的方法。此方法包括以下的工序:在载体粒子上形成含能与第一受试物质结合的第一捕获物质、一分子第一受试物质、能与第一受试物质结合的第二捕获物质和催化剂的第一复合物,在载体粒子上形成含能与第二受试物质结合的第三捕获物质、一分子第二受试物质、能与上述第二受试物质结合的第四捕获物质和催化剂的第二复合物的工序;使复合物的催化剂和底物反应,将反应产物固定于载体粒子的工序;及,通过检测固定了反应产物的载体粒子,区别检测第一受试物质及第二受试物质的工序。
将在所述方法中,形成工序包括上述试样和含多个上述载体粒子的试剂混合的工序;由形成工序,每一个载体粒子捕获一分子第一受试物质及第二受试物质之任一者;在固定工序中,反应产物固定于固定有生成该反应产物的催化剂的载体粒子,但基本上不固定于其他载体粒子;由催化反应,固定第一受试物质的载体粒子和固定了第二受试物质的载体粒子发生能互相区别的信号;在检测工序中,各载体粒子未被隔区化;在检测工序中,基于能互相区别的信号而区别检测第一受试物质及第二受试物质。
再者,本发明提供在上述的受试物质的检测方法中使用的试剂盒。此试剂盒含多个载体粒子、第一捕获物质、第二捕获物质、催化剂和底物。
【发明效果】
由本发明提供无需隔区化的数字检测法。由此,不要求用于隔区化的特殊的装置或烦琐的检测操作而可简便地检测受试物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希森美康株式会社,未经希森美康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51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