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15494.8 | 申请日: | 2016-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74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汤浅佑斗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61/12 | 分类号: | F16H61/12;F16H6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舒艳君;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驱动 装置 控制 | ||
期望在使变速装置移至空档状态,使驱动力源的旋转速度降低时,能够判定接合装置的接合故障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1)的控制装置(30)为了使变速装置从形成有通过对象接合装置与非对象接合装置的接合而形成的变速档亦即对象变速档,并且车辆行驶中的状态移至变速装置中未形成有变速档的空档状态而维持着非对象接合装置的接合的状态下释放对象接合装置(#02),进一步基于使驱动力源的旋转速度降低的情况下的输入部件的旋转速度的变化(#04、#06),来判定对象接合装置的接合故障(#02、#07)。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连结与驱动力源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和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有变速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其中,上述变速装置具备多个接合装置并且根据该多个接合装置的接合的状态来形成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档。
背景技术
关于上述的控制装置,已经公知有例如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构成为在使从变速装置中形成有变速档的状态移至变速装置中未形成有变速档的空档状态,使内燃机移至旋转停止状态时,将变速装置的所有的接合装置控制为释放状态。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构成为在使移至空档状态后,有内燃机的重新启动请求的情况下,使接合装置接合来形成变速档。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3399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使内燃机移至旋转停止状态时,在接合的接合装置发生接合故障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内燃机的重新启动时形成不希望的变速档。另外,在下一次形成变速档的情况下,若在判定接合故障后形成变速档,则变速档的形成耗费时间。
因此,希望能够不延长下一次形成变速档时的时间地判定接合故障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在连结与驱动力源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和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有具备多个接合装置并且根据该多个接合装置的接合的状态来形成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档的变速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的特征结构在于:为了使上述变速装置从形成有通过上述多个接合装置内的对象接合装置与其他的单个或者多个接合装置亦即非对象接合装置的接合而形成的变速档亦即对象变速档,并且车辆行驶中的状态移至上述变速装置未形成有变速档的空档状态而维持着上述非对象接合装置的接合的状态下释放上述对象接合装置,进一步基于使上述驱动力源的旋转速度降低的情况下的上述输入部件的旋转速度的变化,来判定上述对象接合装置的接合故障的点。
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能够利用在车辆行驶中移至空档状态的机会,来判定对象接合装置的接合故障。因此,能够不延长下一次形成变速档时的时间地判定接合故障。具体而言,由于在维持着非对象接合装置的接合的状态下释放对象接合装置,进一步使驱动力源的旋转速度降低,所以在对象接合装置未发生接合故障的情况下,对象接合装置被释放,变速装置从对象变速档的形成状态移至空档状态,输入部件的旋转速度随着驱动力源的旋转速度的降低而降低。另一方面,在对象接合装置发生了接合故障的情况下,对象接合装置实际上未被释放,变速装置未移至空档状态,输入部件的旋转速度也未降低维持着。因此,由于根据对象接合装置是否发生了接合故障,而输入部件的旋转速度的举动会不同,所以能够基于输入部件的旋转速度的变化,来判定对象接合装置的接合故障。另外,根据该特征结构,由于能够在从形成有变速档的状态移至空档状态时进行故障的判定,所以很容易避免在下一次形成变速档的情况下,形成不希望的变速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架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以及控制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的工作表。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信艾达株式会社,未经爱信艾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154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