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颖杆状病毒载体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28075.8 | 申请日: | 2016-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21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家荣;廖燕秋;周维宜;章修纲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宝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9/04 | 分类号: | A61K39/04;C07K14/005;C12N15/86;C12N15/86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张皓;李雪芹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大***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颖 杆状病毒 载体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其包膜上展现融合蛋白的基因重组杆状病毒。该融合蛋白包含异种抗原以及杆状病毒包膜GP64蛋白的C端区域,其具有至少100个氨基酸残基的长度,且缺乏位于GP64蛋白中央碱性区域内的B12D5结合表位。该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基因组包含编码融合蛋白的转基因,该融合蛋白包含信号肽、该异种抗原,及该杆状病毒包膜GP64蛋白的C端区域,其中该抗原位于该信号肽与该GP64蛋白C端区域之间。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用于在需要治疗的个体体内诱发抗原特异性免疫原性反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致关于基因重组杆状病毒。
背景技术
杆状病毒会感染昆虫,且对于人类并无致病性,但可能转导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及鸟类细胞。由于对生物安全且具有强大复制能力和低细胞毒性,同时在转导的细胞中不会复制,并易于处理和制造,杆状病毒成为广受欢迎的基因转移载体,适合多种应用,例如抗病毒疗法、癌症疗法、再生药物及疫苗。
美国专利第7,527,967号公开一种基因重组杆状病毒,其在杆状病毒的表面展现融合异种多肽,而可用于在需要治疗的个体体内产生对抗异种蛋白或病毒的抗体或免疫反应。其中的融合异种多肽是经由融合异种抗原与杆状病毒GP64蛋白的羧基端第227至529位氨基酸残基(图2C)所产生。其中的架构包含GP64胞外区域(extracellular domain)的大部分,包括B12D5结合位点。当用于免疫接种(immunization)时,GP64的胞外区域可诱发免疫反应,并产生非预期的抗体,例如无用的抗GP64B12D5抗体(Zhou et al.Virology2006;352(2):427–437)。GP64B12D5抗体是对抗杆状病毒本身而非特定外来抗原的中和抗体。此外,杆状病毒对猪仅略具免疫原性。
台湾专利第I368656号公开一种方法,其使用来自GP64的信号肽(signalpeptide,SP)、跨膜区域(transmembrane domain,TM)及细胞质转导区(cytoplasmictransduction domain,CTD)呈现抗原。其中的架构仅含该跨膜区域及细胞质转导区域,而无GP64的胞外区域(图2D)。其较少表达外来抗原,且对灭活剂(inactivation reagent)敏感(Premanand et al.PLoS ONE 2013;8(2):e55536)。
因此,本领域中确实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缺陷及不足的方案,特别是一种对于灭活剂不敏感且具有改善的免疫原性的杆状病毒载体。
发明内容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载体,其包含编码融合蛋白的转基因,该融合蛋白包含:(a)信号肽(signal peptide,SP),其位于该融合蛋白的该N端;(b)异种抗原(heterologousantigen);以及(c)杆状病毒包膜GP64蛋白的C端区域,其至少具有100个氨基酸残基的长度,且缺乏位于GP64蛋白中央碱性区域内的B12D5结合表位(binding epitope);其中该异种抗原位于该信号肽与该GP64蛋白C端区域之间。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载体是基因重组杆状病毒。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因重组杆状病毒,于其包膜上展现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包含:(i)异种抗原;以及(ii)杆状病毒包膜GP64蛋白的C端区域,其具有至少100个氨基酸残基的长度,且缺乏位于GP64蛋白中央碱性区域内的B12D5结合表位。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基因组包含编码融合蛋白的转基因(transgene),该融合蛋白包含:(a)信号肽;(b)该异种抗原;以及(c)杆状病毒包膜GP64蛋白的C端区域;其中该抗原位于该信号肽与该GP64蛋白C端区域之间。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中,该转基因以可操作的方式连结至启动子。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中,该启动子为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宝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宝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280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