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细突起器具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36395.8 | 申请日: | 2016-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51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上野智志;小林英男;新津贵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花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细 突起 器具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的微细突起器具(1A)具有从基材薄片(2)的一面(2a)突出形成的针状且中空的第一突起部(3)、和从该基材薄片(2)的一面(2a)上的该第一突起部(3)的附近突出形成且突出高度比该第一突起部(3)低的中空的第二突起部(4)。第一突起部(3)的前端部开口,该第一突起部(3)的中空部(30)和外部经由该开口部(31)而连通。开口部(31)设置于第一突起部(3)的前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药剂的经皮吸收的微细突起器具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医疗领域、美容领域等,具备也被称为微针等的微细的针状突起的液体注入器具所进行的药剂的经皮吸收备受关注。根据该液体注入器具,可以使微针刺入角质层等皮肤的较浅的层并向体内注入药剂,与通常的注射器相比,受试者感觉到的痛苦大幅度减少,所以作为非侵入的药剂的给药方法而备受关注。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备具有可穿刺皮肤的锥状的立体形状,在其表面涂布药剂的状态下通过在皮肤上穿刺而可以将该药剂注入体内的所谓固体型的微针的微针装置。专利文献1记载的微针装置具有在基材的一面上形成有多个相同形状相同尺寸的微针的结构,各微针的高度均匀,另外,由于使用时微针整体在皮肤穿刺,因此在各微针的表面整体涂布药剂。专利文献1记载的微针装置是通过加热热塑性树脂等基材,利用与微针的配置图形对应的模型冲压该加热状态的基材的表面而制造的装置,如从该制造方法可知的那样,微针自身为实心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82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微细突起器具的制造方法,该微细突起器具具有从通过加热而能够软化的基材薄片的一面突出形成的针状且中空的第一突起部、从该基材薄片的一面上的该第一突起部的附近突出形成且突出高度比该第一突起部低的中空的第二突起部。
本发明具有:第一压入工序,通过使用所述第一突起部形成用的第一凸模、和加热与该第一凸模接触的物体的加热单元,使该第一凸模的前端与所述基材薄片的另一面抵接并加热该抵接部分,且将该第一凸模朝向该基材薄片的所述一面侧压入规定距离,由此使该基材薄片的压入部分变形为该第一凸模的形状。
另外,本发明具有:第二压入工序,通过使用所述第二突起部形成用的第二凸模、和加热与该第二凸模接触的物体的加热单元,使该第二凸模的前端与所述基材薄片的另一面抵接并加热该抵接部分,且将该第二凸模朝向该基材薄片的所述一面侧压入规定距离,由此使该基材薄片的压入部分变形成该第二凸模的形状。
使所述第二凸模所产生的所述基材薄片的压入距离比所述第一凸模所产生的压入距离短。
另外,本发明是微细突起器具,其具有从基材薄片的一面突出形成的针状的第一突起部、和从该基材薄片的该一面上的该第一突起部的附近突出形成且突出高度比该第一突起部低的中空的第二突起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微细突起器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a)是图1所示的微细突起器具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2(b)是表示图2(a)的I-I线上的突起部的配置的假想的侧视图;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微细突起器具的一部分的高度方向(突起部的突出方向)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微细突起器具的使用状态的图,是表示该微细突起器具的第一突起部刺入皮肤的角质层,第二突起部未刺入皮肤而与皮肤表面相接的情况的图;
图5是表示微细突起器具中的突起部的前端直径的测定方法的说明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花王株式会社,未经花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363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PCB板安装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调节的PCB板安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