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通道板及电子倍增体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50641.5 | 申请日: | 2016-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248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永田贵章;浜名康全;西村一;中村公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J43/24 | 分类号: | H01J43/24;H01J9/12 |
代理公司: | 11322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琦;黄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道 电子 倍增 | ||
1.一种微通道板,其特征在于,
具备:
基体,具有表面、背面及侧面;
多个通道,从所述基体的所述表面贯通至所述背面;
第一膜,至少设置于所述通道的内壁面上;
第二膜,设置于所述第一膜上;以及
电极层,分别设置于所述基体的所述表面上及所述背面上,
所述第一膜由Al2O3形成,
所述第二膜由SiO2形成,
所述第一膜的厚度比所述第二膜的厚度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在使用荧光X射线分析法算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膜的厚度为10埃以上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基体由绝缘性材料形成,
在所述通道的内壁面和所述第一膜之间形成有电阻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基体由电阻性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第一膜及所述第二膜形成于所述基体的所述表面上、所述背面上及所述侧面上,
所述电极层形成于所述第二膜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电极层以与所述基体的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接触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一膜及所述第二膜形成于所述电极层上、所述基体的所述表面上、所述背面上及所述侧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电阻膜、所述第一膜及所述第二膜形成于所述基体的所述表面上、所述背面上及所述侧面上,
所述电极层形成于所述第二膜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电极层以与所述基体的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接触的方式形成,
所述电阻膜、所述第一膜及所述第二膜形成于所述基体的所述表面上、所述背面上及所述侧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第一膜及所述第二膜为通过原子层堆积法形成的层。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第一膜及所述第二膜为通过原子层堆积法形成的层。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第一膜及所述第二膜为通过原子层堆积法形成的层。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第一膜及所述第二膜为通过原子层堆积法形成的层。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第一膜及所述第二膜为通过原子层堆积法形成的层。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第一膜及所述第二膜为通过原子层堆积法形成的层。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通道板,其中,
所述第一膜及所述第二膜为通过原子层堆积法形成的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未经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5064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户外防潮的智能电表
- 下一篇:一种具有下过线结构的电表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