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鞍乘型车辆的前叉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54316.6 | 申请日: | 2016-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57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桑原直树;藤田昌之;多湖贤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25/24 | 分类号: | B62K25/24;B62J6/20;B62K19/38;B62K21/02 |
代理公司: | 11127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纶伟;蔡丽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鞍乘型 车辆 前叉 | ||
提供一种前叉,所述前叉减轻了臂型的前叉的簧下重量并且可使刚性适当,此外,能够提高外观性。前摆臂(12)具有左右一对的臂部(12c)和将左右的臂部(12c)连接成一体的桥接部(12d),在臂部(12c)上设置有第1切挖孔(12h)、第2切挖孔(12j)以及第3切挖孔(12p),第1切挖孔(12h)、第2切挖孔(12j)以及第3切挖孔(12p)被以露出于臂部(12c)的外侧面(12e)的方式设置的反射体(141)从外侧覆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前叉。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支承前轮的前叉,公知有侧视观察时朝向下方逐渐变细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前叉是臂型的前叉,因此与例如伸缩型的前叉相比结构简单,能够实现轻量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214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即使在使用臂型的前叉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相对于前轮的凹凸的跟随性,希望实现前叉的进一步轻量化,减轻簧下重量,但是,例如,若为了轻量化而将材料切挖,有时会损害外观性。并且,在臂型的前叉中,存在刚性升高的趋势,因此,需要考虑设定成适当的刚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叉,减轻了臂型的前叉的簧下重量并且可使刚性适当,此外,能够提高外观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中包括2015年9月2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5-188547的全部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叉,所述鞍乘型车辆具有:手把转向轴(61),其通过手把(21)而被操作;主车架(62),其将所述手把转向轴(61)支承为能够转动;前轮转向轴(12a),其被配置于所述手把转向轴(61)的前方,对前轮(13)进行转向;叉支承部(68),其将所述前轮转向轴(12a)支承为能够转动;连杆部件(66、67),其将所述主车架(62)和所述叉支承部(68)连结成能够摆动;以及缓冲器(69),其架设于所述主车架(62)和所述连杆部件(66、67),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前叉在上部具有所述前轮转向轴(12a),并且在下端部对所述前轮(13)进行轴支承,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前叉的特征在于,
所述前叉(12)具有左右一对臂部(12c)和将所述左右的臂部(12c)连接成一体的桥接部(12d),在所述臂部(12c)上设置有切挖孔(12h、12j、12p),所述切挖孔(12h、12j、12p)被以露出于所述臂部(12c)的外侧面的方式设置的罩部件(141)从外侧覆盖。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罩部件从外侧覆盖切挖孔,因此,能够在提高外观性的同时借助于切挖孔的形成而使前叉轻量化。因此,能够减轻簧下重量。并且,通过在臂部形成切挖孔,能够适当地设定臂部的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罩部件(141)被设置于形成在所述臂部(12c)的外侧面上的凹部(12f)中。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罩部件是使来自车辆侧方的光反射的反射体(141),所述反射体(141)具有沿着所述臂部(12c)的外形的形状,所述反射体(141)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时与安装于所述前轮(13)上的制动盘(64a)以及所述前轮(13)所具有的车轮(13b)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543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控制车辆的至少一个轮胎上的压力的设备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除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