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空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56130.4 | 申请日: | 2016-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68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丸茂飞鸟;仓田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张丽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空调 装置 | ||
在搭载于切换地设定发动机冷却水的流动的车辆的空调装置中,不追加检测冷却水的温度的水温传感器就能提高舒适性。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送风机(16),该送风机向车室内吹送空气;加热器芯(55),该加热器芯配置于供内燃机(50)的冷却水循环的循环路;旁通路(56),该旁通路使冷却水绕过加热器芯循环;切换装置(54),该切换装置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其中,第一模式是使冷却水在旁通路流动从而绕过加热器芯返回到内燃机的模式,第二模式是冷却水向加热器芯流动的模式;水温传感器(53),该水温传感器在在第一、第二模式这双方都流动有冷却水的部位检测冷却水的温度;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控制用水温数据来控制送风机的动作;以及第一、第二水温数据算出部,该第一、第二水温数据算出部算出第一、第二模式时的控制用水温数据。第一水温数据算出部基于在内燃机起动时检测出的冷却水的温度来算出控制用水温数据,第二水温数据算出部将比检测出的冷却水的温度低的温度设为控制用水温数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是基于2015年10月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5-196073号,并且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用于对内燃机进行冷却的冷却水来对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进行加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切换地设定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车辆,其中,第一模式是用于对内燃机(以下,称为发动机)进行冷却的冷却水绕过加热器芯循环的模式,第二模式是冷却水向加热器芯流动的模式。并且,如冷起动时那样地在冷却水的温度低时设定为第一模式,在冷却水的温度上升时切换为第二模式。
另外,在这样的车辆中,检测冷却水的温度的水温传感器配置于始终流动有冷却水的部位。这样的技术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
另外,在一般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由水温传感器检测出的冷却水的温度设为控制用水温数据,基于控制用水温数据来进行风量、吹出空气温度等的控制。此外,在冷却水始终向加热器芯流动的车辆的空调装置中,控制用水温数据与加热器芯的推定温度相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23418号公报
然而,在将冷却水的流动切换地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的车辆中,在第一模式时冷却水回路分为发动机侧冷却水回路和加热器芯侧回路,各个冷却水回路内的冷却水设为不同的温度。发动机侧冷却水回路是在第一模式时冷却水受到发动机发热的影响而升温的回路。加热器芯侧回路是在第一模式时冷却水不受到发动机发热的影响而不升温的回路。
并且,水温传感器配置于始终流动有冷却水的部位,因此在第一模式时不检测加热器芯侧回路的冷却水温度。假设,在将由水温传感器检测出的发动机侧冷却水回路的冷却水温度设为控制用水温数据时,导致该控制用水温数据与加热器芯的温度的偏离变大。因此,在该情况下,不能适当地进行风量、吹出空气温度等的控制,损害舒适性。
另外,从模式切换为第二模式开始直到发动机侧回路的高温冷却水到达加热器芯为止存在时间差,在该期间,由水温传感器检测出的冷却水温度与加热器芯内的冷却水的温度产生偏离。
因此,在将由水温传感器检测出的发动机侧冷却水回路的冷却水温度设为控制用水温数据的情况下,导致控制用水温数据与加热器芯的温度的偏离增大,不能适当地进行风量、吹出空气温度等的控制,损害舒适性。
另外,在冬季的冷起动时以发动机早期暖机为目的设定为第一模式,在第一模式时加热器芯内的冷却水的温度是与外气温度相当的低温(例如-30℃)。
之后,发动机暖机结束向第二模式切换,发动机侧回路的高温冷却水向加热器芯侧回路流入。并且,从切换为第二模式开始经过规定的时间时,发动机侧回路的高温冷却水到达加热器芯,因此加热器芯的温度上升到例如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561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