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复合材料及胶带的粘合剂树脂和薄膜,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69824.1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24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希尔万·格雷亚勒-马丁内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泽菲罗斯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C09J163/00;C08L63/00;B32B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董科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复合材料 胶带 粘合剂 树脂 薄膜 及其 使用方法 | ||
公布了用于薄膜、复合材料及胶带的可再成型环氧树脂,尤其公布了这种材料用于增强、表面处理、粘附、层压及硬化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用于薄膜、复合材料及胶带的可再成型环氧树脂,尤其涉及这种材料用于增强、表面处理、粘附、层压及硬化的应用。
背景技术
环氧基粘合剂的使用在各种行业中很常见,这些行业包括建筑施工、运动设备、家具、汽车、火车、航空航天(以及其他运输工具)等。然而,这种粘合剂通常是热固性粘合剂。热塑性粘合剂也是已知的,但其不具有环氧基材料的强度特性。在这些行业中使用复合材料结构也很常见,因为它们具有很高的强度以及可用于各种复合材料层的各种材料。然而,在形成这种复合材料时使用热固性粘合剂通常对弯曲,模塑和形成具有足够强度和足够内聚力的复合结构带来很大的局限性。
除上述之外,美国专利No.5,115,075;4,438,254;6011111和WO 98/14498(参见例如第3-8页)结合说明性合成条件对具有至少一个环氧基团的热塑性聚合物进行了描述,其全部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另请参见美国专利No.3,317,471和4,647,648,其也通过引用并入本文)。除了可以在公开的美国专利申请No.2007/0270515(Chmielewski等人)的第15-25段可以找到这类材料外,还可以在其他专利文献中找到这类材料,其中美国专利申请No.2007/0270515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因此需要可再成型的(例如,非热固性的)环氧基的粘合剂,其易于成形为各种各样的形式,需要最少的时间和热量来软化和粘附,但仍保持典型的环氧基热固性粘合剂的高强度。
发明内容
本文的内容涉及用于可再成型环氧树脂粘合剂的各种形式和应用。作为一个实例,本文的内容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内部的内饰件,其包括具有第一轮廓形状的插入件和位于与插入件直接平面接触的可再成型的环氧树脂粘合剂膜。粘合剂膜具有高于室温但低于200℃的玻璃转换温度,并且一旦当其暴露于等于或高于其玻璃转换温度的温度时,粘合剂膜将插入件粘合到车辆内部,并且插入件没有任何机械紧固件用于将插入件附接到车辆内部。插入件或插入件所粘合到车辆内部的部分也可以是金属的。因此,可以利用感应加热来激活该薄膜。薄膜本身也可能包括金属部件,也允许感应加热。
本文的内容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增强结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形成可再成型的环氧树脂胶带,将胶带定位到分配装置中并同时分配和加热胶带。可以将胶带分配到需要增强的表面上,并且该方法没有任何焊接步骤。
本文的内容还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刚化系统,其包括面板,该面板包含第一表面,可在车辆表面的外部上看到该第一表面;还包含一材料,该材料包含位于面板的第二表面上的可再成型的环氧树脂粘合剂。粘合剂可以具有至少约30%或甚至至少约40%的伸长率,使得当暴露于高于粘合剂的玻璃转换温度并随后暴露于室温时,将不会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看到粘合剂的踪影。
本文的内容进一步设想了一种用于处理金属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可再成型的环氧树脂膜定位成与金属表面直接平面接触,从而改善粘附性和可焊性。
本文的内容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片状模塑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可再成型的环氧树脂膜粘合剂,并将多个片状模塑料层定位成与膜粘合剂接触,使得在制造期间该膜粘合剂将多个层结合在一起。该方法可以不含任何除去粘合剂膜的步骤,并且可以任选地包括直接印刷到粘合剂膜上的步骤。
本文的内容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形成车辆内部部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具有第一轮廓形状的第一纤维层,将可再成型的环氧树脂粘合剂定位成与所述第一纤维层直接平面接触,并且通过加热将第一纤维层和粘合剂模制成第二轮廓形状。还设想了一种用于商用车辆的车壁、地面或天花板中的复合面板,其中复合面板包括一层可再成型的环氧树脂粘合剂,其允许形成和重新形成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泽菲罗斯公司,未经泽菲罗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698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