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布式推进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8820.9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20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3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春;贾琳渊;康瑞元;张少锋;赵博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觉天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G1/40 | 分类号: | B64G1/40 |
代理公司: | 西安维赛恩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57 | 代理人: | 张瑾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高***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布式 推进 系统 | ||
一种分布式推进系统,高能工质采集装置的集气装置的输入端与涡轮发动机核心机的核心机压气机的输出端连通;高能工质采集装置的输出端与高效工质传输装置的进口连通。高效工质传输装置中的传输分管的输出端分别与各分布式推进器的推进器涡轮蜗壳的输入端连通;该传输分管的输入端与高效工质传输装置中的传输总管连通。6个分布式推进器均布在涡轮发动机核心机两侧。本发明克服了基于电力分配的分布式推进系统对高能量密度储能设备和超大功率电机的依赖,提升分布式推进系统的可实现性;同时摆脱基于机械传动的分布式推进系统中燃气发生器与推进器之间的机械约束,突破涡扇发动机和传统分布式动力的涵道比极限,并实现回热式设计,提高推进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空推进系统,具体是一种分布式推进系统。
背景技术
经济性是运输机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人们对降低碳排放也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这都要求提高现有运输机动力(涡扇发动机)的效率。提高涡扇发动机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采用更高的涵道比,以获得高的推进效率。目前的民用涡扇发动机涵道比已经接近10,但由于结构和部件匹配的限制很难进一步提高。分布式推进系统突破了传统涡扇发动机的结构和部件匹配限制,因而可以获得更高的涵道比。同时分布式推进系统也更适合作为未来翼身融合飞行器的动力。
英国罗罗公司于2012-2013年获得了多项“分布式推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发明专利,专利号:EP2581308A2、US2013/0094963 A1、US9376213B2。该发明采用翼下安装的两台涡轮发动机驱动发动机发电,然后将电力传输到分布于机翼上、翼尖或者机身后部两侧的推进器上,由电机带动推进器产生推力。罗罗公司还于2014年申请了一项类似的中国专利,专利号:CN 104670503 A。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于2015年获得了名为“对转开式转子分布式推进系统”的发明专利,专利号:EP2930114A1、US 2015/0284071 A1。该发明的思路是利用位于机身尾部的燃气发生器驱动动力涡轮运转,动力涡轮通过主减速器和次减速器间接驱动位于后机身两侧的对转开式转子产生推力。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在公开号为US 2008/0098719 A1的发明创造中提出了一种飞机推进系统。该系统中,单个燃气发生器驱动低压涡轮,低压涡轮通过两级减速器间接地驱动机身两侧的多个风扇。风扇压缩后的气流则分为两股,一股通过涵道从飞机尾部排出,另一股被压气机吸入,参与燃气发生器的热力循环。
空客公司在公开号为CN 104229144A中公开了一种带有电力装置的飞行器的发明创造。该发明实质上为一种基于电能的分布式推进系统。由电能发生器产生电能,然后通过供电装置将电能分配到位于机身两侧的推进装置中以驱动其产生推力。为了解决电能发生器输出功率与推进器需求功率不匹配的问题,该系统中还配备了储能装置和混合动力系统。
公开号为CN 104973234A的发明创造中提出了一种采用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的飞行器。其内涵为采用动力源驱动位于机翼上的多个涵道风扇以及位于机身后部的升力风扇系统。文中并未指出采用何种动力源。
目前还没有关于分布式推进系统的学位论文与学术论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觉天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觉天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88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动机扭矩测量装置
- 下一篇:碳环密封结构中波形弹簧预紧力的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