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导热绝缘聚酰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12982.X | 申请日: | 2017-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73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朱怀才;王忠强;师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中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6 | 分类号: | C08L77/06;C08K13/02;C08K3/22;C08K3/34;C08K3/38;C08K5/523;C08K5/3435;C09K5/14;B29C48/9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曾银凤;万志香 |
地址: | 52385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热 绝缘 聚酰胺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导热绝缘聚酰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高导热绝缘聚酰胺复合材料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聚酰胺10T/11树脂,脂肪族聚酰胺树脂,甲苯二异氰酸酯,2,2'‑(1,3‑亚苯基)‑二恶唑啉,偶联剂,氮化硼,氧化铝,碳化硅,N,N'‑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1,3‑苯二甲酰胺和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磷酸酯。该高导热绝缘聚酰胺复合材料具有高导热系数、高拉伸强度、高流动性、低吸水率和绝缘性能好的特点,可应用于电子电气、LED、汽车等行业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导热绝缘聚酰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路板大规模集成化和微封装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元器件体积不断缩小,组装密度越来越高,而功率在不断增大,随之发热量也增大。因此,散热成为电子工业中一个重要问题。具有优良导热性能的金属、陶瓷及碳材料,由于电绝缘性、加工成型性能较差,成本较高,难以适应现在技术发展的需要。高分子材料有质轻、绝缘、耐腐蚀、加工性能优良、设计自由度大的优点,但导热性能较差。以高分子材料为基体,填充导热粉体,通过高分子材料传统成型方法,可获得导热绝缘复合材料。同时,该导热绝缘复合材料还具有耐腐蚀性和较好的力学性能,可以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和化工生产中的热交换器材料以及大功率的LED灯的散热灯杯等应用领域。
耐高温聚酰胺通常是由脂肪族的二胺与芳香族的二酸,或者芳香族的二胺与脂肪族的二酸经缩聚制备而得。由于在分子主链上引入了苯环,耐高温聚酰胺不仅保持了脂肪族聚酰胺具有的力学性能好、耐酸碱和自润滑性等优点,还克服其吸水率高、尺寸稳定性不佳的缺点,其主要应用于电子电气、LED、汽车等行业。然而,耐高温聚酰胺的热导率较小,从而限制了其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如连接器、电机、变压器、螺线管、缠绕线圈系统、LED照明散热等应用领域。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现有技术中对提高聚酰胺的导热性能做了一些研究,例如中国专利CN 102070899A公开了一种绝缘导热聚酰胺复合材料,由聚酰胺(PA)树脂、聚苯硫醚(PPS)树脂、导热填料、玻璃纤维、偶联剂、抗氧剂、加工助剂制备而成;中国专利CN105462241A公开了一种改善聚酰胺PA6材料导热性能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CN105462252A公开了一种短纤增强导热绝缘尼龙46复合材料的技术方案以及制备方法;中国专利CN 105504793A公开了一种无卤阻燃高导热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材料由尼龙6树脂、改性氧化铝、氧化锌、氢氧化镁、增韧剂、无卤阻燃剂、硬脂酸锌、抗氧剂和偶联剂制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导热系数、高拉伸强度、高流动性、低吸水率和绝缘性能好的高导热绝缘聚酰胺复合材料,可应用于电子电气、LED、汽车等行业领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高导热绝缘聚酰胺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所述聚酰胺10T/11树脂的特性黏度为0.7~1.0dL/g。
所述脂肪族聚酰胺树脂为聚己二酰丁二胺树脂(PA46)、聚己二酰己二胺树脂(PA66)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偶联剂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导热绝缘聚酰胺复合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导热绝缘聚酰胺复合材料,进一步优选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中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29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进气歧管连接孔加工装置
- 下一篇:用于钻轴承座螺纹孔的夹具